水产百科

稻萍鱼模式

最近更新:2023-02-01

稻田建设 稻萍鱼田块一般要求水源充足,天旱不干,暴雨不涝,水体稳定,排灌方便。冬春,首先在稻田的进水处田头或田角挖一鱼坑,深1米以上,长宽面积占田块面积的3~4%,根据田块大小,开挖1~2条宽、深各0.5米的串心鱼沟,鱼沟与鱼坑相通,形成“T”、“π”字型坑沟设置。坑沟总面积依对鱼、稻的要求而定,以占本田的8~10%为宜。坑沟配套有利于安全使用化肥与农药,减少对鱼的毒害,便于鱼类生长活动和集中投喂饵料。把坑沟里挖出来的土用来加高、加宽四周田埂。进、出水口要设置栅栏,分里、中、外三层,里、外二层采用竹片编制,作为栏污、栏萍栅,中层为栏鱼栅,可用铁丝或塑料网片编制,网片孔目大小以不逃鱼为度。鱼坑上搭设相应面积的棚架,高度1.6~2米,供栽种各种瓜、豆类,夏季高温时为鱼类提供凉爽环境。

水稻管理 早、晚稻品种选择早、中熟型杂交水稻为好,品种要求抗病性强,抗逆性好、耐淹、株型紧凑、叶片直立的丰产良种。早、晚水稻都要培育壮秧,插足基本苗,以利早发。早、晚稻采用宽窄行插秧方式,插秧规格(40+18)/2×8厘米,即先插二行水稻,行距18厘米,株距为8厘米,后留宽行40厘米,再插二行水稻。早稻收刈要求刈稻齐泥,晚稻插秧前要清理鱼沟,晚稻免耕直接插入早稻宽行里。宽窄行插秧方式有利红萍生长繁殖,便于农事操作。稻行和串心鱼沟垂直,便于鱼类进入稻行间摄食红萍饵料和浮游生物。早稻要施足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有机肥为主,适当搭配化肥,促进水稻平稳生长。早稻追肥和晚稻施肥均采用薄肥勤施。施肥促进稻田水体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更多的天然饵料。稻田要科学使用农药,选择对水稻病虫害具有高效,对鱼、萍低毒的对口农药,如防治水稻纹枯病宜用“井岗霉素”,不用“稻脚青”。还要严格控制用药量,掌握好喷药时间和施药方法,确保鱼类安全。

红萍养用 稻田水面养萍,提供鱼类饵料。红萍春、秋、冬季都能生长繁殖,常年双季稻稻萍鱼每亩可产红萍4000~5000千克。春夏(4~5月)红萍生长迅速,4~5天可增殖一倍。此期间鱼尚小,采食量少,红萍除满足鱼的摄取外,还有过剩,捞取余萍养猪,或进行青贮、晒干贮藏,作为稻萍鱼田7~8月红萍越夏期间供萍不足时补充饵料。根据红萍萍种的特性,不同红萍品种混养,如春季细绿萍和羽叶萍混养,夏季放入小叶萍和卡州萍混养,可以延长红萍在稻田中的养用时间,能有效提高鱼产量。

鱼类饲养 稻田水浅、溶氧量低,水质易混浊、温度较高,对鱼类生长不利。选择鱼种时,既要以摄食红萍的草食性、杂食性鱼为主,又要考虑能适应稻田环境和生长快的鱼种,几年实践,稻田以热带鱼种尼罗罗非鱼为主养,混养一定比例的草鱼、鲤鱼。尼罗罗非鱼、草鱼、鲤鱼混养比例以500:100:100尾比较合适。山区梯田有自然落差,用竹管长流水能增加水体氧气量,可以适当增加放鱼密度。早稻插秧后7~10天放鱼进田养殖,晚稻收刈前放水捕鱼。夏季高温季节(7~ 8月),红萍供不应求,需采取人工投喂以补充饵料,除了投喂青贮和晒干的红萍饵料外,补充农家来源方便的青草、人畜禽粪便、糖麸等饲料。稻田鱼类的主要敌害有水蛇、食鱼鸟、鼠类等。竹笼诱饵捕杀水蛇;鸟枪驱赶食鱼鸟;毒饵捕杀鼠。经常检查田埂和拦鱼设施,大雨前后深入田间,修复田岸,疏通沟渠,防鱼逃遁。

立体养鱼相关技术

生态养鱼
青鱼与鲤鱼混养
鲢鱼与罗非鱼套养
革胡子鲶与罗非鱼混养
池塘鱼鳗混养
稻萍鱼模式
草牛鱼综合养殖
提高桑基鱼塘经济效益措施
池塘生态渔业模式
鱼种池流水快速育蚌
香蕉沟养鱼
农田排水沟养鱼
苇藕鱼综合种养
蟹鱼稻综合种养
鱼鸡猪果立体养殖
塌陷区水产开发
鱼、珠、蚌立体养殖
河沟鱼蟹混养
蟹鱼虾混养
莲鱼混养
鱼鸭混养
鱼禽蚌混养模式
猪鱼配套养殖
鱼粮轮作工程
鱼蚌混养
鱼蟹混养
鱼鳖混养
蟹蚌混养
鱼菜轮作
渔农牧轮作
鱼瓜轮作
鱼麦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