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日本鳗鱼苗培育

最近更新:2023-01-31

目录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日本鳗苗资源

鳗鱼人工养殖技术是水产研究领域中世界性的攻关难题,科学家们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仍未攻克,但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日本自1973年以来对鳗鱼产卵场已进行了6次航海调查。第6次航海自1994年6月16日开始,历时22d。该次调查进一步确定了1991年推测的日本鳗产卵场的中心位置就是北纬15°、东经140°,并在产卵场附近采集到全长11mm的柳叶鳗1107尾。根据这些材料可对柳叶鳗的生理学、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以及仔鱼的垂直分布和日夜垂直移动的规律等展开研究。通过对这些仔鱼耳石日周轮的分析了解到日本鳗鱼的产卵行为并不是连续产生的,而是间歇性的。同时发现其产卵期大约在6月间,仔鱼大约经半年的海上漂游之后,变态成为鳗线进入河口域。由柳叶鳗的分布与体长组成的资料显示,鳗鱼的卵或仔鱼有群聚现象(patchiness)。这些资料不仅对鳗鱼的产卵生态及初期生活史的探明有所贡献,而且对尚未成功的鳗鱼人工种苗生产技术的开发也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证据。日本作为鳗鱼养殖历史最长、水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在鳗鱼人工繁殖技术上已走在世界的前列,据推测已处在即将突破的边缘。

在鳗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领域中,我国在70年代就已投入科研力量。近几年来也有突破性发展,主要成果是已将人工繁殖的鳗仔培养存活到20多d。“鳗鱼苗种繁殖技术研究”已纳入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计划,研究工作仍在继续。

目前,人工养殖的鳗苗全部依赖于天然采捕。鳗苗又叫白仔鳗、透明鳗、玻璃鳗、鳗线。日本鳗产卵场的中心位置在北纬15°、东经140°,初孵出的仔鱼——柳叶鳗漂流至沿海河口区域变态成鳗苗,成为渔民的采捕对象。我国鳗苗资源较为丰富,南自北部湾,北至渤海湾的辽河和鸭绿江口都有鳗苗生产。鳗苗汛期受水温、潮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各省市的汛期有南早北迟的趋势。台湾省以北部及西南沿海地区较多,汛期为11~2月,广东省珠江口水域汛期为11~4月,福建沿海的汛期为1~5月,浙江沿海汛期为1~5月,江苏和上海市汛期为2~5月。台湾每年鳗线的生产量估计在10~30t(即大约50百万~150百万尾),但需要量却高达50t以上。下图是台湾省鳗线渔获量的年变动情形。

日本鳗鱼苗培育
鳗线的渔获量及需求量年变化

一般来说,渔获量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鳗鱼亲鱼的洄游量、产卵场的环境因素、太平洋的两大海流黑潮和亲潮、沿岸河口水域环境等都会影响鳗线的渔获量。早期的柳叶鳗由黑潮暖流(Kuroshio Current)的输送到达沿岸地区。台湾鳗线渔获量集中在台湾北部及西南沿海地区,推测原因可能是受沿岸流的影响所致。早期的柳叶鳗的分布是受黑潮输送机制的支配,但当变态成为玻璃鳗进入沿岸之后,就不再受黑潮的影响,而受沿岸流的支配。鳗线经由寒冷的沿岸流输送而来,因此鳗线来游量与沿岸水温的升降趋势一致。当水温降到最低时,鳗线渔获量达到高峰,以后随着水温的上升,渔获量逐渐下降。鳗线到了河口之后,借着涨潮流进入河川,而且鳗线是背光性的鱼种,因此,鳗线渔获量的日变化与月亮周期或潮汐周期同步。台湾学者还注意到水温因素对鳗线渔获量的作用存在南北差异性。从日本静岗县滨名湖十年的水温与渔获量关系中发现,12月份的水温升高时,翌年2~3月的鳗线生产量亦增加,这与台湾水温愈低渔获量愈高的情形相反。

鳗苗的采捕、暂养与装运

采捕天然鳗苗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渔法(fishing method)。渔具主要有手抄网、三角推网、袋网、张网等。根据鳗苗一些生态学特性和渔民的经验,通常在晚上上半夜利用灯光诱集采用手抄网(hand dredge)进行采捕。福建九龙江口水域以2~4月为高峰期,发汛的适宜温度为12~22℃。福建渔民常用“灯光诱捕法”(lightfishing)和“泄水捕法”。前者为手抄网灯光诱捕,即用聚乙烯网片(25~30目/cm2)制成的手抄网配备一盏油灯,并多在水流较急的地点作业。“泄水缯网”,一般利用现成的缯网,底部铺一层蚊帐布、纱布或聚乙烯网片,在水闸旁下网。人在岸边操作,网兜起水前用长柄手抄网捞起鳗苗,放入容器。

采捕到的鳗苗一般先进行必要的处理与短期的暂养(holding),使体内的食物充分消化吸收,粪便排净,以免运输中污染水质,降低成活率。暂养方法有简便的淋水暂养法,即将鳗苗暂养在鳗苗箱、脸盆或水桶等容器里,每隔1~2h淋水一次,使苗体经常保持湿润,以便顺利地进行皮肤呼吸。正规的暂养方法是用网箱暂养或水泥池暂养。网箱暂养也是适宜于临时性的,网箱大小不限,水深应在1m以上,每立方米可放鳗苗3~4kg。水泥池适宜较长时间的暂养,面积5~50m2均可,水深1~1.5m,每立方米可放1kg左右。

鳗苗运输有鳗箱淋水运输和尼龙袋充氧运输两种方法。前者称为干法运输,是利用鳗苗能利用皮肤呼吸的特性在离水情况下运输。此法30h内成活率可达90%以上。后者称为湿法运输,30h内成活率可在95%以上。此法即是常用的鱼苗运输方法。鳗苗在运输前要停喂1d,让鳗苗排泄完体内的粪便。塑料袋的规格为35cm×35cm×70cm的聚乙烯双层袋,装水约3kg,装鳗苗约1.5kg,然后挤出空气,充入氧气,用橡皮筋扎牢封口,放入规格为35cm×35cm×66cm的纸箱,封口,即可运往目的地。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降温,防止阳光直射和风吹。

鳗苗尼龙袋包装的有关数据

种类 规格
(g)
气温
(℃)
暂养池温度
(℃)
袋内水温
(℃)
每袋装苗量
(kg)
袋中加水量
(L)
冰袋装冰量
(kg)
鳗苗
鳗苗
鳗苗
0~8
8~15
15~20
5~8
5~6
5~6
6~8
5~6
5~6
1
1
1
1
1
1

0.5~1
1~2
黑仔鳗
黑仔鳗
鳗种
鳗种
1以下
1~5
5~10
5~10
20
20~25
20~25
25
8~10
10~12
12~15
15~18
6~8
8~10
10~13
15
1
2
3
3~5
0.5
0.5
0.5
0.5
2
2.5
3
3

鳗苗培育

池塘构造 鳗苗培育一般在室内的水泥池中进行。鳗苗培育池可分为三个级别。一级池用于白仔鳗的引食驯养,将体重0.1g的白仔鳗养到约0.2g的黑仔鳗,池子面积50~60m2,池深80~100cm,水深50~60cm;二级池用于将体重0.2g的黑仔鳗养到约2g的小鳗种,池子面积100~150m2,池深120~150cm,水深80~100cm;三级池用于将体重2g的小鳗种养到约20g的大鳗种,池子面积200~300m2,池深140~150cm,水深100~120cm,四级池用于食用鳗养殖,将20g的大鳗种养到150g以上的食用鳗。食用鳗养殖池大小可根据不同的养殖方式变化很大,通常室内精养池面积200~300m2,池深150~160cm,水深120~140cm。室外土池粗养或半精养可因地制宜,大小不限,通常面积在600~1300m2,水深150~180cm。室内水泥池砌成去角的方形、长方形或圆形、椭圆形。池底向排水口处倾斜,坡度为1%。排水口可设在池中央,用塑料管通向池外,中央排水口处设有1m×1m左右的拦网筐,拦网孔目必须小于所养殖鳗苗的直径,以防鳗苗逃逸。进水管口高于池壁,应高出水面60~80cm以上,并伸入池内30~40cm,防止鳗苗溯水逃跑。池壁顶端要砌成T型返板以防逃。在池子适当位置设立一个饵料台,面积1~3m2,饵料台上方装有电灯。池内通常装有一台水车式的增氧机(aerator)。苗种培养通常采用室内水泥池温流水养殖,所以还需有配套的控温设备和温水的循环利用系统。室内循环水路径为调温池→养殖池→沉淀池→过滤池→调温池。过滤池用于净化水质,池中繁衍着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养殖水体经过该池时,其中的有机物质在大量微生物的活动下得到分解,而有害的氨、硫化氢等无机物可被硝化细菌、硫化氢细菌吸收利用,从而得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鳗苗的鉴别

目前世界上鳗鱼养殖品种主要有日本鳗、欧洲鳗、美洲鳗、澳鳗和菲律宾鳗。各种鳗鱼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生长,有其各自的生态特点,因此养殖方法各异。在日本鳗养殖生产中对苗种的鉴定尤为重要,必须确定是日本鳗苗才可放养。

各种鳗苗的鉴别方法如下:

日本鳗苗,白苗期间体长一般在4.6~7cm,平均体重0.14g,每千克6000~8700尾。外部特征:全身透明,行动活泼,身体较圆,尾柄上无黑色色素胞,眼小,将白苗放在手掌上即敏捷地作左右上下弯曲跳动。诱食后能定时群集围食饲料,到体重2g左右时鳗苗末端周围有明显的黑色环出现。药物鉴定:用0.46×10-6浓度的丁烯磷溶液浸1h不会死亡。其他品种则在1h内便死亡。

欧洲鳗苗,白苗期间体长6.2~8.5cm,比日本鳗苗长些,每千克尾数达2000~4000尾,平均体重0.4g,比日本鳗白苗重。外部特征:体型圆,个体大,透明,尾柄上有星状黑色色素胞,沿脊椎骨有一条稍红的线通连尾部,眼大,嘴短,夜间用灯光照射腹部会发青光。放在手掌上只能作左右平面,并似蛇行。

美洲鳗苗,产于美国、加拿大等地,白苗体长4.6~5.5cm,体重平均0.13g,每千克6500~10000尾,近于日本鳗种。外部特征:体型较短小,眼较小略显突出,养殖特点相似于日本鳗,但体型比日本鳗小。

澳洲鳗苗,产地以印尼、澳大利亚等地为主,白苗体长4.4~6.4cm,平均体重0.13g,每千克6000~9000尾,与日本鳗相似。外部特征:鳍比日本鳗短,体型较小,头部稍圆,尾部有点状黑斑,鳗苗摄食能力强,但常因过饱而胀死,成活率低。

菲律宾鳗苗,产于菲律宾等地,体长4~5.8cm,比日本鳗短,平均体重0.14g,每千克6000~9000尾。体型同日本鳗一样,但尾柄上有星状黑色色素胞,成鳗个体大,但至今尚未能人工驯养。

综上所述,区别是否日本鳗苗,第一点是看尾柄上没有黑色色素胞,2g以上则有明显的黑色环出现;第二点是日本鳗嘴尖长,眼小,欧洲鳗则眼大,嘴短,灯光下腹部发光,体型相对大得多;第三点是用丁烯磷溶液鉴定,日本鳗苗1h内不会死亡。

鳗苗的放养

放苗前10d,应先将培养池和培养中所使用的工具进行彻底消毒。方法是用(30~50)×10-6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泼洒鳗池四壁及池底,浸泡一星期后排放,并用新鲜过滤的养殖水冲洗干净。放苗前2d将消毒过滤的养殖水放入池中,水深30~35cm,并加盐调至盐度7‰,开机增氧。

选择优质鳗苗是养殖成功的前提。鳗苗必须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游泳活泼,体无创伤,无寄生虫和病原菌感染。刚运到的鳗苗,不要立即放入养殖池中,应将尼龙袋放入室内等温的水体中适应30~40min后,再解开苗袋将鳗苗放入养殖池中。放养密度按体重计算,每平方米0.2~0.5kg。鳗苗喜弱光,养殖池应适当遮光。

鳗苗下池第一天要求水温在17~18℃,盐度7‰,pH7~9,溶氧5mg/L以上。第二天换水1/2,池水温度提高2~3℃,并用(1.5~2)×10-6浓度的痢特灵对鳗苗进行药浴。第三天以后换水100%,并提高水温2~3℃。第四天,鳗苗已适应了淡水环境,水温提高至26℃,开始投饵诱食。

鳗苗的驯养

鳗苗的驯食通常在第三或第四天开始,饵料是消毒后的丝蚯蚓。起初在晚上进行,食台上挂一盏15~25W灯泡,将绞碎的丝蚯蚓散投在食台上,以灯光诱集鳗苗至食台摄食。投饵量约为鳗苗体重的10%~20%,以后每天将投饵量分成3~4次投喂,做到少量多次。每次投喂都开灯诱集,使其形成摄食条件反射。驯食进入第二周,可适当增加投饵量,并将投饲时间逐渐改为白天进行。投饵量应根据摄食情况而调节,每次投喂应在1~1.5h内吃完。第三周始,应投喂丝蚯蚓和白仔饲料的混合料。配合饲料由少到多,直到全部使用配合饲料。经过约30d的驯养,可以使鳗苗从原来自然环境中的分散摄食适应于饵料台上的集中摄食,改变原来夜间摄食的习惯为白天摄食,改变原来寻觅鲜活饵料为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第三周开始,将水位逐渐提高到60~80cm。

分选分养

鳗苗经过1个多月的培养后,个体大小差异分化出来。由于争食强弱不一,影响群体生长指标,必须及时分养。分养就是利用不同规格的渔筛或其他选别器将不同规格大小的鳗苗筛选出来分开,在不同等级的池中培养,以提高鳗苗的成活率,加速其生长。鳗苗养到鳗种一般分三级进行。在室內水泥池流水条件下,一级池鳗规格0.1~0.5g,放养密度0.2~0.3kg/m2;二级池鳗规格0.5~3.0g,放养密度0.5~1.0kg/m2;三级池鳗规格3.1~20g,放养密度1.0~3.0kg/m2。室外池可根据流水量情况适当降低放养密度。

鳗苗养殖管理要点

鳗苗培养是整个养殖过程中技术性最强的阶段,必须掌握如下技术要点:

养殖池要严格消毒,水体要过滤净化;

鳗苗要健康、整齐,投放时注意温差的影响;

鳗苗消毒和淡化过程不可省略;

水温每天升2~3℃,不可太快,至28℃时尽量保持恒温;

放养密度应在推荐的范围内,经常开动增氧机保持较高溶氧;

驯食过程循序进行,丝蚯蚓、蚌肉等活鲜饵料应经过消毒处理,配合饲料必须符合营养标准;

投饵按“四定”原则,即定质、定位、定量、定时,观察摄食情况,调节投饵量,鳗苗的日投饵量配合料约为其体重的3%~8%,活鲜料为10%~20%;

水质管理,测定水温,控制流量,定时清除粪便、残饵,保持池水清洁。测定pH、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因子。pH可用(15~20)×10-6浓度的生石灰水调节,控制在7~8。当氨态氮浓度>1.0×10-6浓度、亚硝酸氮>0.1×10-6浓度、硫化氢>0.2×10-6浓度时应立即采取清底,大量换水等措施更新水质;

鳗需不断地进行分选分养,一般30~40d进行一次。分选前停食1d,分选时动作要轻,分选后要药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