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鳟鱼

最近更新:2023-03-14

鳟鱼鳟鱼

鳟鱼(Salmo playtcephalus;S.truttaLinnaeus;Browntrout;Germanbrowntrout )

鲑目鲑科,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垂钓鱼和食用鱼,全世界大约也只有10种左右。
背鳍iiiiv9-11;臀鳍iii7-9。侧线鳞114-132。鳃耙16-19。幽门盲囊30-60。椎骨56-61。全长为体高4.2-5.0倍;为头长4.3倍。头长为眼径5.6-6.3倍。体长,稍侧扁。口端位,下颌长于上颌。上颌骨后达眼后方。体背褐色,腹部灰色,体侧具橙红色斑点。见到最大个体全长50cm。是降海洄游型鱼类。3-4龄成熟,10-11月产卵。幼鱼摄食小型水生动物,成鱼摄食鱼类。是食用和游钩鱼类。我国仅见其亚种河鳟于西藏亚东地区,从国外引入的。国外自然分布于欧洲和西亚。1883年引入北美,之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亚种分化:河栖亚种为河鳟(S.truttafarioLinnaeus),还有里海鳟(S.t.labraxPallas)、咸海鳟(S.t.aralensisBerg)等。有的学者主张不同产地的鳟是典型种的不同生态类型。
目录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体型特征

鳟鱼鳟鱼

体长,略呈圆筒状,后段稍侧扁,腹部圆。体长约30厘米。头呈圆锥形,吻钝。口端位,口裂突,呈弧形。唇厚,上颌两侧有2对不明显的短须。下咽齿3行,顶端钩状。眼大。鳞圆形,侧线43~48。背鳍Ⅲ7~8,无硬刺,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Ⅲ7~8。体背深黑色,腹部浅黄,体侧及背部鳞片基部各有一黑色的斑块,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眼上半部有一块红斑。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呈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理特征

概述
鳟鱼一般栖息在比较凉的淡水中,尤其是湍急的溪流和较深的池塘里,喜欢生活在冷水中,10-16度是最适当的,

鳟鱼鳟鱼

6-23度会减少他们繁殖或捕食的欲望及能力,到了23度以上就致命了。
原先主要产于北半球,现在被广泛地引入世界各地。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小鱼和它们的卵以及甲壳类动物。
鳟鱼在春天和秋天产卵,雌鱼在河底砂砾层中挖出洞来,然后把卵产在洞里。那些栖息在海中的鳟鱼这进修也会返回内河产卵。卵孵化的时间大约是2—3个月,刚孵出来的小鱼苗离开洞以后,依靠浮游生物为生。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栖息于流速较慢的水中。

详细说明
鲑鳟鱼类以其只能在低温水域中繁衍、生长、正常生长的上限水温很低、没有明显的下限温度的生物学特性区别于其它鱼类。

鳟鱼鳟鱼

1.鲑鳟鱼类是短日照型鱼类,在自然光照时间逐日变短、水温逐日降低的秋、冬季,性细胞发育成熟。性腺发育对光照时间的变化很敏感,光照变化可以改变其成熟。
2.繁殖季节多在11月至翌年2月,繁殖高峰期是12月至次年1月。冰封期长的地区,有些种类在溪流开始解冻、饵料生物开始繁衍的春季繁殖,繁殖水温在8℃以下。
3.性腺发育、成熟、受精、胚胎发育及稚鱼孵化的上限水温是13℃。超过13℃性腺发育失常,稚鱼畸形率增多。
4.性腺成熟、受精、胚胎发育及稚鱼孵化、发育没有明显的下限温度。在0.5℃水温下,胚胎仍可正常发育、孵化。
5.受精后胚胎发育长达300~600度·日,完成仔鱼发育进入稚鱼期后孵化出膜,刚一孵出便是稚鱼,称为孵化稚鱼。
6.生长最适水温是8~20℃,高于21℃,代谢强度、饲料效率、抗病力降低,25℃时会很快死亡。
7.没有明显的生长下限水温,只要水不变成冰即能摄食生长。
8.终生栖息于高透明度、高溶解氧的流水环境中。
9.除驼背大马哈鱼和岩女大马哈鱼外,其他鲑鳟鱼0.2~15克的稚幼鱼体侧拥有7~12个标志幼稚鱼发育期的幼鲑斑(parr·mark)。马苏大马哈鱼降海型中的河流残留群及淡水型种群的山女鳟,幼鲑斑终生不消失,以其幼稚形态终老一生。

主要分布

资源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西自四川,东到江浙一带的江河与湖泊,均有分布

即:我国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

物种属性

世界上在海淡水域可以实施完全人工养殖的鲑鳟鱼类约有16种。我国的海水养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尚未推广养殖,目前几乎全部是淡水养殖。已经形成了配套全人工养殖技术并已普遍养殖或正在扩大养殖的主要有以下4种。

鳟鱼虹鳟

1.虹鳟
虹鳟是鲑科鱼类第一个被开发成养殖品种的鱼类,迄今有120多年的养殖历史,养殖区域已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年性成熟,终生可多次繁殖。年均水温1~2℃以下,2龄体重可达1千克。池养鱼最大个体达7千克。流水池养殖,每平方米产量可达25千克以上。影响存活的疾病主要是病毒性疾病和弧菌病。
2.金鳟
金鳟是从虹鳟鱼的体色突变种选育成的金黄体色品系。1996年从日本引进,现已成为全国各地普遍养殖的优良品种。生物学特性以及生长速度、单位面积产量等与虹鳟鱼相似。兼具食用、垂钓和观赏价值。其金黄体色是显性遗传性状,对育种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种质价值。因其富丽典雅的金黄体色,市场价高于虹鳟鱼。

鳟鱼金鳟

3.山女鳟
原产于日本,50多年前被开发成养殖品种。是鲑科鱼中两种肉味最鲜的品种之一,市场价相当于虹鳟的3~8倍,适于池塘和溪流垂钓。2年性成熟,终生只繁殖一次。2龄鱼体重多为400~700克,最大个体900~1000克。抗病力强,一般不感染病毒性疾病。在22~25℃水温下,生存能力及摄食强度好于虹鳟。1996年引进我国,包括人繁在内的全人工养殖技术已经成熟,目前正在推广养殖o
4.日光白点鲑
原产日本,养殖历史已50多年。2年性成熟,终生可多次繁殖,适于垂钓。烹制鱼肴以生鱼片著称,市价为虹鳟的2~3倍。1996年引进我国,年均水温12℃条件下,12月龄体重110~130克,2龄鱼500~1000克。最大个体达2000克以上。在0~4℃环境中生存活力、摄食强度好于虹鳟鱼。喜食下沉中的人工饵料,也喜食沉底饵料。抗病力强,基本不感染病毒性疾病。
此外,还有土著种细鳞鲑、远东哲罗鲑、花羔红点鲑以及引进种河鳟、北极红点鲑、银鲑、大西洋鲑、褐鳟等正在进行试验养殖。

药用价值

药名:鳟鱼
别名:鮅、赤眼鱼、红目鳟、红眼棒、红眼鱼、醉角眼、野草鱼
汉语拼音:zun yu
英文名:Trou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归经:胃经
功效:暖胃和中;止泻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 。《纲目》:鳟鱼,处处有之。状似鍕而小,赤脉贯瞳,身圆而
长,鳞细于鲜,青质赤章。好食螺蚌,善于遁网。
科属分类:鲤科
拉丁文名:Squaliobarbus ourriculus
主治:反胃吐食;脾胃虚寒泄泻
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流速较缓的水域或湖泊。为杂食性鱼类。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骨脏,洗净鲜用。
用药禁忌:患疮疡疥癣者慎服。
功效分类:温里药
性味:味甘;性温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赤眼鳟的肉。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00g。
出处: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