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鳓鱼

最近更新:2023-01-29

鳓鱼 llisha elongata;I.elongata(Bennett);Chineseherring,Slendershad

鳓鱼,又称为鳓,别名鲙鱼、火鳞鱼、快鱼、麂鱼、白鳞鱼、鳖鱼、勒鱼、白力鱼、力鱼、曹白鱼、鲞鱼。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系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体延长,侧扁而高,背腹两缘弧形,头后背部稍凸起,背缘较腹缘宽,腹缘狭窄。头中大,甚侧扁,背部有2条隆起脊,吻端钝圆。口小,上位,口裂近垂直状。下颌长于上颌。两颌齿细小。眼大,侧上位;眼间隔中间平。鳃盖骨薄而光滑,鳃孔宽大。尾柄较粗,长与高约相等。背鳍1个,始于体背近中间,基底较短,鳍条向后渐短,后缘微凹。胸鳍较窄长,侧下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很小,位于背鳍起点与胸鳍起点之间近中央下方。臀鳍基底甚长,始于背鳍基底末端下方,后不达尾鳍基,鳍条近等长。尾鳍深叉形。体被薄而大的圆鳞,易脱落。腹缘在肛门前有锯齿状强棱鳞。胸鳍和腹鳍基部有腋鳞。无侧线。体背灰黄色或灰绿色,体侧和腹侧银白色。背鳍、胸鳍和尾鳍灰黄色。腹鳍白色。臀鳍白色或淡黄色。体长一般为25—40厘米。喜栖息于沿岸及沿岸水与外海水交汇处水域。喜集群,活动迅速。昼夜垂直移动明显,白天多活动于中下层。越冬场在黄海南部至东海北部水深80—100米水域。春季大部分鱼群分别向西向北沿岸水域生殖洄游。生殖前常卧底,喜在江河口附近的盐度较低、水较浅的浑水处产卵,产卵后亲鱼就近索饵,并逐渐向深水移动。秋季水温低时,鱼群开始逐渐游向越冬场。主要食物为头足类、甲壳类、小型鱼类。2龄可达性成熟。生殖期5—6月。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东海数量较多。常用底拖网、刺网类渔具捕捞。肉质鲜嫩肥美,口味香醇,可鲜食,亦可加工咸干品和淡干品。肉可药用。《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为重点保护对象,可捕标准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规定,最低可捕标准为叉长28厘米。《辽宁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规定,最低可捕标准为叉长31厘米。

目录

简介

鳓鱼为暖性中上层鱼类。游动迅速,生殖季节集群游向近海,较易捕捉。产卵后分散于水的上层,进行索饵。卵浮量一般为14万粒。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另外,在世界上,菲律宾、朝鲜、马来半岛、印尼、印度均为盛产地。

形态特征

鳓鱼体长侧扁。头小而扁。眼大,侧位,稍高。口中等大,向上倾斜。下颌较上颌略长。鳃孔大,无侧线。具有薄鳞。背鳍短,位体背部。臀鳍长腹鳍甚小。尾鳍叉形。体银白色,吻端、背鳍和体背均为淡绿色。体长300-500毫米。

背鳍15—18;臀鳍46—50;胸鳍17;腹鳍7。纵列鳞52—54;横列鳞15。体长为体高3.4—3.8倍;为头长4.7—5.2倍。体长而宽,很侧扁,背缘窄,腹缘有锯齿状棱鳞。头很侧扁,背部有2条隆起嵴,头后背部略高。头长为吻长3.4—3.8倍;为眼径3.2—3.9倍。吻不突出。眼大,上侧位。脂眼睑发达。口小,向上近垂直。上颌骨末端向后伸达眼的下方。两颌、腭骨和舌上均具细牙。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相连。假鳃发达。鳃耙粗而硬。体被圆鳞。腹部棱鳞23—26+13—14。奇鳍基部有鳞鞘。偶鳍基部有腋鳍。背鳍起点介于吻端和尾鳍基之间。臀鳍始于背鳍最后鳍条的前下方或下方。胸鳍向后伸到腹鳍。腹鳍小。尾鳍叉形。体为白色。吻端、背鳍、尾鳍和背部为黄绿色。体长600mm。系海洋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每年5—6月在黄海北部、渤海河口附近、低盐度、水较浅的浑水中生殖。产浮性卵,圆形。卵径2.22—2.48mm,呈龟裂状。在水温23—26℃时约30小时孵化。初孵仔鱼全长5.1mm。2龄成熟。怀卵量4—10万粒。以头足类、虾类和小型鱼类等为食。活动迅速,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明显,喜集群,产卵前夕有卧底习性,生殖期多数不进食。鳓曾为我国海洋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中国沿海;国外见于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等。

鳓鱼鳓鱼

相关词条

鳓鱼的做法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https://www.59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