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鮨科

最近更新:2023-03-14

目录

简介

鮨科鮨科

鮨科Serranidae

分类学地位 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 Eukarya
|__动物界 Fauna
|__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__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__有颌上纲 Gnathastomata
|__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鱼纲 Pisces__硬骨鱼系)
|__幅鳍亚纲 Subclass Neopterygii
|__棘鳍总目 Acanthopterygii
|__鲈形目 Perciformes
|__鲈亚目 Percoidei
|__鲈总科 Percoidea

科名: Serranidae
科俗名: Groupers; Fairy basslets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热带至温带海域,少数为淡水种。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长椭圆形,有些侧扁。 口大或中型,平裂或略斜裂;上颌骨露出,副上颌骨有或无;下颌通常长于上颌。 上下颌齿绒毛状、或尖细、或混有犬齿。 主鳃盖骨通常有三枚平扁的棘或突棘,但上下二枚有时不明显,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或有棘。被栉鳞或圆鳞,有时埋入皮下,不甚明显;侧线单一且完全。背鳍连续或分离,硬棘相当发达,VII-XIII,软条10-27;臀鳍硬棘II或III,或无。 脊椎骨24-26。脊椎骨24-26。种类繁多,科及亚科间之分类上仍有许多争议,现依Nelson(2006)将全世界鮨科归类为3亚科,粗估约63属,449种左右,分别鮨亚科(Serraninae)约13属75种左右、花鲈亚科(Anthinae)约21属170种左右及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亚科又分5族,分别为东洋鲈族(Niphonini)1属1种、石斑鱼族(Epinephelini)约15属左右、黄鲈族(Diploprionini)3属5种、长鲈族(Liopropomini)3属及黑鲈族(Grammistini)的8属21种左。

栖所生态

鮨科大部分为海水产,少数为淡水产。 多半属日行性鱼类,由于种数甚多,具相当复杂之生态层性。 大多属底栖性之鱼种,且具领域性及拟态行为。绝大多数以鱼类、虾、蟹、端足类等为食,是凶猛的掠食者。 而花鲈亚科之拟花鮨属( Pseudanthias )、珠斑脂属( Sacura )具群游性,日间觅食于水层中,以浮游生物为食,夜间则躲藏于珊瑚礁间之洞穴。 本科鱼种体色鲜艳多变化,且具有雌雄双色及雌变雄之转变等现象。有些鱼种和鹦哥鱼及隆头鱼等同样具有社会阶层之地位控制现象的生态适应行为。有些为夜行性鱼类,昼间独居于珊瑚礁或岩礁底部之孔穴中,夜间则在外觅食,例如黑鲈属( Grammistes ),且当其受惊吓时,体表会分泌大量之黏液,具有皂泡效果且内含有毒之黑鲈素(grammistin) ,故不可食用。

全体

被鳞,鳞片表面稍粗糙,犹如毡毛一样。侧线完全。下咽骨不结合,上颌骨不被眼前骨所覆着。犁骨与腭骨通常具齿。胸鳍的鳍条大都相似而多分歧。背鳍单个,其软鳍部臀鳍较长,臀棘3。
鮨科大部分为海水产,少数为淡水产。多半属日行性鱼类,由于种数甚多,具相当复杂之生态层性。大多属底栖性之鱼种,且具领域性及拟态行为。绝大多数以鱼类、、端足类等为食,是凶猛的掠食者。而花鲈亚科之拟花鮨属(Pseudanthias)、珠斑脂属(Sacura)具群游性,日间觅食于水层中,以浮游生物为食,夜间则躲藏于珊瑚礁间之洞穴。本科鱼种体色鲜艳多变化,且具有雌雄双色及雌变雄之转变等现象。有些鱼种和鹦哥鱼及隆头鱼等同样具有社会阶层之地位控制现象的生态适应行为。有些为夜行性鱼类,昼间独居于珊瑚礁或岩礁底部之孔穴中,夜间则在外觅食,例如黑鲈属(Grammistes),且当其受惊吓时,体表会分泌大量之黏液,具有皂泡效果且内含有毒之黑鲈素 (grammistin) ,故不可食用。广泛分布于热带至温带海域,少数为淡水种。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https://www.59baike.com/doc-view-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