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尖吻鲈

最近更新:2023-02-17

分 类: 鲈科 石斑鱼属

地方名: 金目鲈、盲曹

英文名: Silver sea perch,Barramundi

日文名: バラムンディ

韩文名:

学 名: Lates calcarifer

外部形态

体延长,稍侧扁。背、腹面皆钝圆,以背面弧状弯曲较大。吻尖而 短。眼中等大,前侧上位。口中等大,微倾斜,下颌突出,稍长于上颌。上颌骨后 端扩大达眼眶后缘下方。鳃盖骨有一扁平小棘。两背鳍基部相连,第一背鳍具7~ 8根硬棘,第二背鳍有11~12根软条。体色上侧部为茶褐色,下侧部为银白色。尾 鳍圆形。体青灰色,吻背面及眼间隔棕褐色。胸鳍无色。其他各鳍灰褐色。

形态特征

体亚椭圆形,头扁平,背面和腹面钝圆。吻尖而短。口裂微斜,下颌稍长于上颌。上颌后端伸达眼后下方。上下颌、犁骨、腭骨具带状绒毛齿,舌上无齿。胸鳍宽短,腹鳍呈扇形。尾鳍圆形。体被栉鳞。侧线完全,平行于背缘。幼鱼体侧黄褐色,并具4~5条深灰色带,长大后消失。成鱼为青灰色,除胸鳍无色外,各鳍为灰褐色。

生物学特性

喜栖于水流缓慢和清澈的沿岸海区,适盐广,在半咸水和淡水中均能生活。性凶猛,以各种鱼、虾为食,有同类相残习性。成熟亲鱼于5月至9月底在底质为泥、红树丛生、盐度较低的河口水域产卵。

分布

中国、东南亚、印度及澳洲北部均有。生活在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 在沿海水域栖息和觅食,喜缓缓而流的清水。

主要加工产品形式

鲜活、整条冷冻、冻鱼片、冻鱼段。

国际贸易状况

由于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广盐性等优点,东南亚各国、澳大 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都在发展养殖。近年来,海南、深圳等地也在养殖。 其他见鲈鱼。希腊是最主要的 输出国之一。

进出口检验检疫要求 参 见金鲳。

进出口卫生注册要求 参 见皱唇鲨。


中文名:尖吻鲈
英文名:Silver perch
学名:Lates calcarifer
俗名:尖嘴鲈、金目鲈、盲槽、扁红目鲈

分类: 尖嘴鲈科

尖吻鲈     L.calcarifer (Bloch);White seabass
背鳍Ⅶ,Ⅰ-10-11 ;臀鳍Ⅲ-8。侧线鳞60-62。体长为体高2.7—2.8倍。体长圆形,侧扁。头大适中,眼较小,口端位。上颌骨末端伸达眼后下方。两鼻孔相邻近。前鳃盖骨下缘具棘。幼鱼暗褐色,成鱼体灰白,眼有红斑。海洋鱼类,数量很少。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大洋洲。

简介

尖吻鲈尖吻鲈

尖吻鲈为台湾及东南亚地区重要之养殖鱼类,因其成长快、抗病能力强、肉质细腻,所以普遍受养殖户及消费者喜爱。且早期鲈鱼被认为是手术后伤口愈合的补品药膳,由于价格比一般养殖鱼类高,所以仅在餐厅或宴客场所才能看到以鲈鱼委烹饪材料的菜肴。但因为国内消费市场有限,造成产量过剩问题发生,鱼价甚至跌至成本的边缘,所以现今的尖吻鲈已经成为普遍化的鱼种,不再有暴利的现象。

分布

尖吻鲈为热带与亚热带鱼类,分布于琉球至印度洋海域,主要栖息于岩岸礁石与泥沙交汇处,常活动于半淡咸水水域,亦会溯入淡水河川,为广盐性鱼类且不耐低温,台湾沿海也有产,但以南部养殖较多。

形态特征

金目鲈与七星鲈最大的差异是体色与尾鳍;七星鲈体侧与背部为银灰色,腹部呈银白色,但金目鲈体背与各鳍皆为褐色,腹部为淡褐色,七星鲈尾鳍后缘分叉,金目鲈则呈圆形不分叉。金目鲈体长而侧扁,腹缘平直。头尖,头背侧、眼睛上方有一明显凹槽。眼略小。吻短而略尖。口大,下颌略突出;上颌后端达眼后下方。前鳃盖骨下缘3-4硬棘。上、下颌、锄骨、腭骨及翼骨上均有绒毛状齿带。被细小栉鳞;背鳍单一具深缺刻,鳍条数为7-8+1,11;臀鳍鳍条数为3+8;胸鳍短;尾鳍圆形。成鱼体呈银白色,体背侧灰褐至蓝灰色,各鳍灰黑或淡色;幼鱼褐色至灰褐色,头部具3条白纹,体侧散布白色斑纹,眼褐色至金黄色,随成长而略具淡红色虹彩。

养殖

养殖方面其属于肉食性鱼类,但人工养殖之鱼苗因在其成长至可供养殖场之育苗过程中,即以人工饲料进行驯养,故已可完全接受尖吻鲈人工配合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