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尖吻鲈养殖

最近更新:2023-02-16

尖吻鲈养殖是根据尖吻鲈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工繁殖、饲养的生产过程。尖吻鲈属鲈形目、尖吻鲈科。学名Lates calcarifer (Bloch)。热带性鱼类。尖吻鲈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的南部沿海。在东南亚和中国台湾省,现已开发为养殖对象。养殖中的主要技术是培育鱼苗。

养殖 用于养殖的鱼苗,多采自天然海区。也有从红树林沼泽地带采集鱼卵,在室内人工孵化,鱼苗破膜后2天即开始觅食,主要饵料为轮虫。7~10天后逐渐以轮虫、桡足类、卤虫幼体等为食。10天后摄食饵料由卤虫幼体逐渐转为绞碎的鱼肉、虾肉等。1个月后摄食强度增大,生长速度加快,食量亦随之加大。个体小于100克的鱼,投饵量为个体重的8%~11%,大于100克的个体以3%~5%为好。4个月后,个体可长至20厘米以上,体重达450克左右。在露天水泥池育苗期间,应注意更换池水,或用曝氧法增氧,以满足对氧的高需求。通常培育到25~30天,长至4~5厘米时,即可出池移入另一池或网箱中进行养殖。池塘选在海滨泥地,建于潮间区。网箱宜安置在河流、渠道、沼泽地、湖泊或海滨的浅水区,保持水流畅通。注意避开养殖环境中的水禽、水蛇、蟹、大鱼等敌害。放养时如体重50~100克,养殖6个月后,成活率为60%,每公顷可收获近3000千克。如在网箱中养殖,放养时每尾鱼体重100~200克,到收获时每平方米产量为3~5千克。养殖期为12个月,成活率为90%,饵料系数7~10。

中国南方沿海有纳天然苗养殖的习惯,但因种苗来源短缺,没有形成专业性养殖。20世纪80年代末,从东南亚引进鱼卵和鱼苗,进行人工培育获得初步成功。试养结果认为,尖吻鲈在中国东南沿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这是因为它的耐盐能力强,鱼苗阶段从高盐度的海水移入半咸水或淡水,或从低盐度的海水移入高盐度的海水,均无不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