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海水网箱养殖的病害防治的意义

最近更新:2023-02-02

目前,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品种已从梭鱼、鲻鱼等少数几种,发展到花鲈、牙鲆、石鲽、真鲷、黑鲷、东方鲀、石斑鱼、大黄鱼、花尾胡椒鲷、卵圆鲳鲹、许氏平鲉、大菱鲆、美国红鱼等50余种。据统计,2002年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面积已达8万公顷,产量达56万t。随着鱼类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鱼的鱼病发生也日趋严重,鱼类病害已超过100种,其中危害严重的达10余种,鱼类突发性、暴发性疾病频繁发生,有些甚至造成了灾害性损失。如牙鲆、石鲽的淋巴囊肿病、花鲈和牙鲆的出血病、大黄鱼的本尼登虫病、大菱鲆的弧菌病、东方鲀的盾纤毛虫病以及军曹鱼蜡样芽孢杆菌病等,皆造成过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特别是花鲈的出血病和多种鱼的盾纤毛虫病,死亡率高达50%,严重时达80%~100%。水体富营养化,赤潮频频发生,均造成严重损失。病害不仅制约着海水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因此,能否有效地控制病害,是海水网箱养殖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由于我国大规模养殖海水鱼类的历史尚短,发展速度过快,鱼病防治的理论与技术研发又严重滞后于淡水鱼类养殖,远远跟不上网箱生产高速发展的实际需要。虽然目前对于一些常见病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对鱼病的认识还很肤浅,对许多病害的病原、病理、传播途径和流行特点等缺乏基本的了解,更缺乏有效的防治技术和对症药物,在药物的使用上也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因此,对于较严重的病害就不能有效控制。尤其是抗生素的大量应用,或同一种杀虫剂的超量和长期使用,使病原体的抗药性不断增强,而超剂量滥用药物造成药物在养殖对象体内的积累,不仅会使海产品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会给人类食品安全构成威胁,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对于鱼病的病因、病理、传播途径的研究,安全、高效渔药的正确使用,以及新渔药的研发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