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圆尾斗鱼

最近更新:2023-01-28

尾鳍圆形,大于头长。体暗褐色,体侧有多条横带,背鳍、臀鳍及腹鳍灰黑色,雄鱼较鲜艳。体小,生活于小河、湖泊静水及池塘、沟渠中,以枝角类、桡足类、轮虫、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产卵期5—6月。雄鱼能吐泡沫于水草上作巢产卵。卵浮性。可供观赏。分布于黄淮及长江水系。

简介

圆尾斗鱼圆尾斗鱼

圆尾斗鱼
攀鲈科
学名 Macropoduschinensis(Bloch)
俗名:火烧鳑鲏

圆尾斗鱼(斗鱼、火烧鳊、黑老婆)     M.chinensis(Bloch);Roundtailgourami

体侧扁,背、臀鳍基部长,几相对。背鳍有4~5根延长的分枝鳍条。腹鳍胸位,有1~2根延长的分枝鳍条。臀鳍几与尾鳍相连。尾鳍圆形。雄鱼鳍条延长更甚,体色更艳。

小型鱼类,栖息湖叉、塘堰、稻田及沟港等处的水草丛里。能吞吸空气,借口腔内的表皮行辅助呼吸。可做观赏鱼养殖,实用价值不大。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各省。

特征习性

圆尾斗鱼圆尾斗鱼

圆尾斗鱼(M.chinensis)又名草鞋鱼,隶属于鲈目、攀鲈亚目、斗鱼科,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因其体色柔和艳丽且生性好斗,故倍受观赏鱼爱好者的青睐。着笔于圆尾斗鱼的养殖方法及常见病的防治,以期对斗鱼养殖者有所帮助。

圆尾斗鱼体长5~8cm,呈梭形、侧扁,全身被栉鳞,吻短、口小、眼大。尾鳍呈圆形,体侧具不明显淡橙色或浅黄绿色相间的条纹。体色通常为灰褐色,光线较弱时背鳍、臀鳍和尾鳍呈红色;圆尾斗鱼鳃上具副呼吸器,能浮于水面呼吸,故能耐浊水和低氧,自然存活于沟渠、小溪、池塘和水田中。该鱼喜在水体上层活动,休息时则下沉水底,水温在24~27℃时,最适其生存。

圆尾斗鱼背鳍Ⅹ Ⅸ-6;臀鳍Ⅹ Ⅺ-11;胸鳍13;腹鳍Ⅰ-5。纵列鳞27。体长卵圆形,侧扁,尾柄宽短。头中大。吻短突。眼间隔宽,隆起。眶前骨有弱锯齿。口小,下颌突出。上下颌具细牙。前及下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上鳃腔大,具球状鳃上器。体被中大栉鳞,头被圆鳞,奇鳍基部具鳞鞘。背鳍基底长,无缺刻,后部鳍条延长。臀鳍与背鳍同形,基底长于背鳍。胸鳍位低。腹鳍胸位,外侧第一鳍条作丝状延长。尾鳍圆形,大于头长。体暗褐色,体侧有多条横带,背鳍、臀鳍及腹鳍灰黑色,雄鱼较鲜艳。尾鳍圆形,大于头长。体暗褐色,体侧有多条横带,背鳍、臀鳍及腹鳍灰黑色,雄鱼较鲜艳。体小,生活于小河、湖泊静水及池塘、沟渠中,以枝角类、桡足类、轮虫、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产卵期5—6月。雄鱼能吐泡沫于水草上作巢产卵。卵浮性。可供观赏。分布于黄淮及长江水系。

饲养与管理

1.饲养鱼的选择:

从野外沟渠中捕获的或购得的健康圆尾斗鱼均可人工饲喂。用于饲养的鱼体一定要具备色泽鲜艳,体表无损伤,且游动有活力的特征。若鱼体不够健康,在饲养的过程中易染病死亡。

2.容器环境与光照条件:

因圆尾斗鱼的适应性较强,故对其饲养的容器无特殊的要求,一般可用60.6×36.6×30.3cm的七号水族箱饲养,最大可投放50尾;为防止雄鱼打斗,可在水族箱中加设隔板或将雄鱼分开饲养。此外,可在缸内植入金鱼藻、黑藻,在缸底放入钟乳石、鹅卵石,有利于营造隐蔽的环境。

圆尾斗鱼圆尾斗鱼

圆尾斗鱼属夜行性鱼类,夜间比较活跃,因此环境光线要暗些;若室内光线偏暗,可以在鱼箱上方安置一个白炽灯泡,每天照射3~4h,以弥补水草光照的不足。

3.水环境条件:

可在准备好的玻璃鱼缸内注入清洁河水、池水或放置一天以上的自来水,将圆尾斗鱼放入缸中即可;水的ph控制在6.5~7.2为宜[2],ph偏低可洒小苏打,偏高则加磷酸或放入半个烂苹果加以调节;另外,虽然圆尾斗鱼具有副呼吸器,但人工饲养的水体与自然水体不同,鱼体的代谢产物都淤积在水族箱中,消耗的溶解氧比较多,因此每7~10天要换1次水,换水量为原来的一半(生殖期间每4~5天换1次水,每次也是换去原有水量的一半,用虹吸管小心吸去缸底污物),保持鱼缸中的溶氧不低于5mg/L,否则易发生“浮头”现象。

4.饵料:

圆尾斗鱼属典型的杂食性,食性广,面包屑、馒头屑、肉屑、红虫、蚯蚓(剪碎)、浮游动、植物均是其喜食的饵料;自然水体中尤其喜食蚊的幼虫。一般每天每条成鱼饲喂0.3~0.5g,分2~3次饲喂。幼鱼宜投喂草履虫、轮虫,亦或用熟蛋黄研细加水调制成糊状,撒于水面饲喂,每天每缸加1/8个蛋黄即可,过多则会因饵料过剩造成水质变坏。

繁殖情况

圆尾斗鱼圆尾斗鱼

在适宜条件下,中国圆尾斗鱼的繁殖从4月开始,至10月份结束,每年可繁殖4~5次。雄鱼一般比同龄的雌鱼较早成熟。配对的雄鱼在产卵前数十天,体色逐渐变深,活动增强,不时浮到水面吞吸空气,然后在缸内水生植物附近选择 合适的位置,从口中吐出含巨大气泡的粘液性空泡,制作粘液性空泡状浮巢。与此同时,雌鱼的体色逐渐变成淡黄色,预示产卵不久将发生。

圆尾斗鱼在19℃~32℃的水温中都能产卵,最适温度在26℃~30℃之间,产卵多在水温由低而高或天气闷热进行。一天中都可能产卵,以清晨和上午较为常见[4][5]。每批卵,雌雄鱼要交配15~50次方能产出,每次交配持续10~15秒。产卵期要有安静的环境,人为的干扰,会延迟其排卵。另外,有研究发现如延长光照时间能缩短产卵间隔时间[3]。

研究表明,1龄斗鱼的每批产卵量在400~1000粒左右[5]。当水温21~23.5℃时,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需42.5小时;水温22~24.5℃时,刚出膜仔鱼到卵黄囊消失需4天,到油球消失约25天[6]。出膜30天仔鱼的形态基本上与成体相似。

疾病的防治

疾病的预防
圆尾斗鱼圆尾斗鱼

圆尾斗鱼的发病是鱼体、病原体和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表现。因此,预防发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鱼体入缸饲养前,先用2%~4%的食盐水或0.2×10-6高锰酸钾溶液浸洗20min,以杀灭其体表病原体;②在换水、捞鱼时,操作要规范,动作要轻,不能损伤鱼体,要避免斗鱼之间的相互打斗;③精心喂食,按照“四定”原则投喂,食物要清洗干净,活饵可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再喂;④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水质的影响(如气温、光照、换水等),即时调节水质,避免斗鱼因不适应而产生应激;⑤发现病鱼、死鱼时,要及时捞出,妥善处理。

常见疾病的治疗

1)细菌性烂鳃病
由柱状嗜纤维菌感染引起,可传染。症状:斗鱼染病后体色发黑,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圆形透明小窗,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有出血点。治疗方法:用浓度为15×10-6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20min;或用11.5%浓度的氯胺0.05g溶于10kg水中,浸泡鱼体15~20min。同时,用0.01g/kg的呋喃唑酮混入饲料中投喂。

2)白点病
主要由于小瓜虫侵入鱼体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发病鱼死亡率较高,四季都可发病,秋冬季最为严重。病症表现:鱼体表面和鱼鳍上形成多个白色小点,病鱼常在石块、缸底上摩擦,随病情的发展,白斑会布满全身,使鱼食欲减退,身体瘦弱。治疗方法:小瓜子虫怕高温,当水温达到28℃时,小瓜子虫便自动离开鱼体,逐渐趋于死亡。因此,可先将水温逐渐升高到28℃,然后加入1‰的食盐,一般三至四天可痊愈;或用0.5ppm的甲基蓝溶液浸洗鱼体,每天两次,每次30~60min,也可将病鱼治愈。

3)竖鳞病

圆尾斗鱼圆尾斗鱼

一般认为是由水型点状假单胞菌感染引起。基本症状:病鱼游动缓慢,呼吸困难,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竖起,鳞囊内积有含血渗出液,鱼鳍充血;有时伴有:腹部膨大,眼睛突出等现象。治疗措施:一般用5‰的食盐撒在鱼缸里,再用0.4ppm的四环素溶液浸洗病鱼,每日一次,每次30min。

4)水霉病
水霉病是由水霉和绵霉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通常体格强壮和体表无外伤的鱼是不会感染上这种疾病的。基本症状:开始染病时,无任何明显症状,当肉眼能看到鱼体长似灰白色棉毛状白毛时,菌丝已向外伸长成丛,向内已深入了肌肉和组织之间。病鱼因机体受刺激,焦躁不安,与其他固体发生摩擦,进而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病情较轻的可用300瓦的紫外灯,每天照射鱼缸20min[3],病情较重的则用食盐及小苏打合剂(1﹕1),使缸内水成8×10-6的浓度;另外,可内服少量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抗生素等),以防止细菌感染,疗效更佳。

分布

小型鱼类,栖息湖叉、塘堰、稻田及沟港等处的水草丛里。能吞吸空气,借口腔内的表皮行辅助呼吸。可做观赏鱼养殖,实用价值不大。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各省。

管理事项

(一)饲养水质:圆尾斗鱼对温度的要求并不苛刻,一般20~30℃之内都能成活,水温处于24~27℃时最适宜其生长;水的酸碱度以中性水为宜,pH值为6.5~7.2;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溶氧量最好保持在5mg/l。除此以外,还应

圆尾斗鱼圆尾斗鱼

注 意控制水质中的一些毒素的含量,以残留氯0mg/l、亚硝酸盐0mg/l、硝酸盐5mg/l、氨0mg/l、磷酸盐0mg/l为标准来检验您的饲养水质是否符合鱼只的需要,并做及时的调整,为斗鱼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

(二)饲养管理:由于圆尾斗鱼是一种比较耐粗养的观赏鱼,使许多人饲养过程中疏于管理,即使斗鱼能顽强的生存,也会以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来回报您,要想让鱼儿生活的悠游自在,同时给您的生活增添快乐,还得尽点主人的爱心。

饲养圆尾斗鱼的容器,大至混养型水族箱,小到玻璃缸,并无特殊限制,但因其好斗的本质,为了避免它们大打出手,一般采取单独饲养。如若您想饲养两只雄性斗鱼激斗它们各展雄姿,可在鱼缸中间设隔一块玻璃再插一无毒塑料板,即可让你一饱眼福,又不伤害鱼只。近年来台湾不断推出的掌中缸,其精巧的款式和丰富的色彩都极适合于展示斗鱼的美丽。然而不论使用何种容器饲养,都得做一些必要的装饰和设备的安置,才能提供斗鱼生长的最佳生存环境。首先在鱼缸底部要铺入一层清洗干净的薄薄的底砂或彩砂,一方面可以稳固栽培水草的根部,另一方面可为微生物提供附着,水与底砂的比例以5:1为宜。为了保持缸中充足的氧气和提供鱼躲藏的外所,应适当的植入金鱼藻、黑藻等对CO2需求量低的水草。此外为了提供 充足的光照,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小型玻璃缸中最好能配置一盏小型光线柔和的灯具。

饲养圆尾斗鱼不仅设备轻巧简单,饲养起来也毫不费力,只需每3~7天利用一塑胶软管通过虹吸法清除缸底粪便污物,并抽去约1/3的污水,注入除氯的自来水即可创造清洁的水质环境;在小型水族箱中由于无动力设备带动水循环,因此要随时注意除去因残饵、粪便形成的水面油膜,可以用竹筷夹一吸水纸,轻轻在水面拖动即可,此外还应适时根据水质情况添加一些有益微生物和微量元素。

圆尾斗鱼是属于杂食偏肉食性的鱼种,因此可搭配喂食多种饵料,尽量不要让圆尾斗鱼的食谱过于单调。通常人工干燥饵料营养成份齐全且干净卫生,是大多数人饲喂斗鱼的必备饵料;为适应斗鱼水上层活动的习性,最好选浮水性饲料,若能间隔投喂新鲜的活饵,如丰年虫、孑孓、丝蚯蚓、水蚤等,;可使斗鱼体色更加鲜艳,同时让您在喂鱼的过程中尽情享受鱼儿摄食的乐趣,但由于这类饵料大多带细菌而易于给鱼只染病只能做为斗鱼口味的调剂品,投喂时一定要经过漂洗,每次投喂量能在5分钟内吃完为度,每天投喂一次即可。

相关种类

圆尾斗鱼圆尾斗鱼

广义上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所有小型热带鱼的通称,狭义上指攀鲈亚目斗鱼科的小型热带鱼,亦专指暹罗斗鱼(Bettasplendens)及其亚钟。与其他鱼类相似,主要以呼吸,但另有一种辅助呼吸器官──迷鳃,并因之得英文俗名。迷器位於鳃上方一腔内,满布血管,空气经口吸入腔内,斗鱼便能靠这些空气中的氧存活於低氧水中。斗鱼见於亚洲及非洲的淡水生境内。多数种类的雄鱼会构筑、保护、维持一个由黏液组成的泡沫构成的浮水巢,而常称筑泡巢鱼。斗鱼约有70种,一些种类常饲於家庭水族箱。各种斗鱼可全部归属攀鲈科(Anabantidae),或分属步鱼科(Badidae)、攀鲈科、搏鱼(斗鱼)科(Belontiidae)、吻鲈科(Helostomatidae)以及丝足鲈科(Osphronemidae)等5科。

暹罗斗鱼,野生品种是在稻田和小水潭中活跃的小鱼,有红或绿的色彩。它生活在东南亚泰国,雄鱼与同种间争斗性强,会为抢占领地、争夺雌鱼等进行激烈搏斗,有时甚至会因此导致死亡。于是,渐渐地,泰国民间利用这种小鱼进行搏斗赢得乐趣和金钱的活动日益盛行,并从野外捕捉,到简单饲养逐渐转向有目的的繁殖与改良,以提高斗鱼个体的战斗力。时间流转,在漫长的培育与改良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品系的变种,一个支系形成用于打斗的搏击型斗鱼,而另一个支系则向提高观赏性发展,最终形成了展示级斗鱼。使这种小鱼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  150年后的今日,斗鱼早已脱离的原生姿态,成为常见观赏鱼类,展现出多样的色系与尾型,受到玩家青睐,展示级斗鱼的竞赛逐渐也形成,与此相关的斗鱼协会在美国、日本、德国及东南亚等地纷纷成立,观赏性斗鱼已经成为国际鱼友的新宠。

叉尾斗鱼又名中国斗鱼、天堂鱼、菩萨鱼、花手巾。属攀鲈科。原产于中国南部。叉尾斗鱼体呈长圆形,稍侧扁,尾鳍深分叉,体长可达8厘米。体色呈红、蓝、绿三色,体侧有11条蓝色和红色横向条纹,头部有黑色条纹,鳃盖后边缘有一绿色斑块,眼眶为金黄色。叉尾斗鱼颜色协调、艳丽,深受热带鱼爱好者的喜爱。这种鱼十分易于饲养。适宜水温为20℃~25℃。它也是最耐寒的热带鱼之~,可以忍受4℃的低温,在14℃以上的水体中就可以很好地生长。对水质不苛求,喜食孑孓,和泰国斗鱼一样长有褶鳃,可直援从空气中吸取氧气。一般雄鱼体色艳丽些,延长的鳍条较长。雌跫产卵极多,多者可达1000粒左右。叉尾斗鱼好斗,不仅互斗,还厮咬其他品种的热带鱼,适宜于单独饲养。

泰国斗鱼又名暹罗斗鱼、搏鱼。属攀鲈科。原产地为泰国。泰国斗鱼体呈长形,稍侧扁,体长可达8厘米,背鳍、臀鳍、尾鳍都特别宽大,尤以雄鱼更为突出。原生颜色较暗,但现已有鲜红、紫红、绿、蓝、黑等各种颜色,还有杂色的。泰国斗鱼英武飒爽的矫健身姿和骁勇善战的独特个性,吸引着众多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