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鱼类学

最近更新:2023-03-16

词汇解释

鱼类学鱼类学

鱼类学(Ichthy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门学科,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区分和分布特点等

内容介绍

鱼类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系统分类、鱼类生物学基础

掌握技能

鱼类外部形态测量、器官解剖、种类鉴定

学科意义

关于鱼类的地理分布、洄游习性、年龄生长和食性、病害防治、人工孵化等方面的研究,对渔业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鱼类学分支学科

(1)鱼类形态学(系统解剖学)
(2)鱼类分类学(系统鱼类学)
(3)鱼类生态学(环境生物学)
(4)经济鱼类学
(5)鱼类生理学、鱼类发生学

鱼类形态学(即系统解剖学):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解剖构造,了解各器官的相互关系及机能,分析各器官的原始类型与其发展过程,阐明器官系统的发展规律。
鱼类分类学:研究各种鱼类在分类系统上的位置,各类和各种之间的差别和特征,掌握鉴定鱼类的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等。鱼类分类学是研究以古鱼类学、形态学、发生学及动物地理学为基础,在海洋、湖泊及江河水库的调查、捕捞、养殖等工作中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
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习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子(如水温、盐度、饵料等)的关系。
经济鱼类学:研究主要经济鱼类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产量、分布及习性等。

鱼类学的发展简史

亚里士多德:《动物史》。描述了鱼类的构造、洄游、繁殖,记录了115种鱼类。
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
林奈的《自然系统》,记录了鱼类2600种。并提出“双名法”。

我国鱼类学的发展成就

1、古代:公元前460年左右范蠡《养鱼经》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就有鱼类养殖的记载。
《养鱼经》:记载了鱼类的孵化、混养、轮捕、生态等,是我国最古老的养鱼书籍。
《本草纲目》:对一些鱼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作了详细的描述。
建国以后: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研究范围也从分类形态扩展到密切联系生产的生态学和资源调查方面。
2、近代:朱元鼎、方炳文、伍献文、张春霖等。
3、建国以后的成就:
鱼类分类区系研究方面的研究成就
在鱼类分类方面的研究成就
鱼类形态学的研究
鱼类生态学和资源调查方面
(一)鱼类分类区系研究方面

各海区:
《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南海鱼类志》、《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
《东海鱼类志》、 《东海深海鱼类》
各江河:
《长江鱼类》、 《珠江鱼类志》
《图们江鱼类》、《黑龙江鱼类》
各省区:
《新疆鱼类志》、《广西淡水鱼类志》、《福建鱼类志》、《云南鱼类志》、《广东淡水鱼类志》等。

各研究所和大学通力协作调查,在各海区进行大规模的分类区系研究工作,为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写出了《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1955)、《南海鱼类志》(1962)、《东海鱼类志》(1963)、《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1979)及《东海深海鱼类》(1988)等研究专著,这些研究使我们对我国沿海的鱼类有了基本的了解。
内陆水域鱼类资源调查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发表了《长江鱼类》(1976)、《图们江鱼类》(1980)、《黑龙江鱼类》(1981)及《珠江鱼类志》(1989)等分类专著。
许多省区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还撰写了许多地方鱼类志,如《新疆鱼类志》(1979)、《广西淡水鱼类志》(1981)、《福建鱼类志》(上下卷)(1984、1985)、《云南鱼类志》(上下)(1989、1990)、《广东淡水鱼类志》(1991)等。
(二 )鱼类分类方面
朱元鼎《中国软骨鱼类志》(1960)
朱元鼎《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1963)
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1964、1977)
朱松泉《中国条鳅志》(1989)
成庆泰、郑葆珊主编《中国鱼类系统检索》(1987):是我国鱼分类研究史上的第二块里程碑,共记录了我国出产的鱼类2831种。
孟庆闻《鱼类分类学》(1995)
《中国动物志》鱼类部分。
《中国鱼类系统检索》(1987):以检索表形式较完整地总结了我国鱼类分类学工作的研究成果,如果说朱元鼎先生1931年所著《中国鱼类之索引》是我国鱼分类研究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则该书被认为是第二块里程碑,共记录了我国出产的鱼类2831种。
孟庆闻的《鱼类分类学》(1995):最新的一部分类学著作。
《中国动物志》鱼类部分:陆续出版之中。
(三)鱼类形态学的研究
主要的研究专著如:
《鲤鱼解剖》(1960)
《白鲢的系统解剖》(1960)
《中国软骨鱼类侧线管系统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1980)
《鱼类比较解剖》(1987)
《鲨鳐解剖》(1992)
(四)鱼类生态学和资源调查方面
对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绿鳍马面鲀、远东拟沙丁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生活习性、产卵场和环境、洄游、种群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研究。
对内陆江河、湖泊、水库:《黑龙江水系渔业资源》、《黄河水系渔业资源》、《钱塘江鱼类资源》、《长江鲟鱼类生物学及人工繁殖研究》、《长江、珠江、黑龙江鲢、鳙、草鱼种质资源研究》等。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海洋鱼类方面对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绿鳍马面鲀、远东拟沙丁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生活习性、产卵场和环境、洄游、种群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资料,为发展海洋渔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对内陆江河、湖泊、水库的许多经济鱼类的资源状况、生物学特性、家鱼产卵场、种群性状等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总结

鱼类学(Ichthyology)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区分和分布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鱼类学的分支学科有鱼类形态学、鱼类分类学、鱼类生态学、经济鱼类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发生学等。
鱼类的主要特征是:通常以鳃呼吸;用鳍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鱼体披鳞片;是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
软骨鱼纲分为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板鳃亚纲包括鲨类和鳐类。
硬骨鱼纲分为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
辐鳍亚纲包括软骨硬鳞类、硬骨硬鳞类(全骨类)和真骨鱼类。真骨鱼类可分为软鳍鱼类和棘鳍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