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软体动物敌害

2023-03-06

软体动物 Molluscan

螺、蚌既与鱼苗鱼种争夺天然和商品饵料,同时又是人类某些蠕虫病的传染源。软体动物包括蚌和螺两大类。这两类的软体动物不捕食鱼苗,原是青鱼和鲤鱼等的天然饵料,在湖泊水库中软体动物出产的数量,是直接决定底层鱼鱼种放养数量与种类的一种依据; 但在池塘和塘堰等小水体中,如大量繁殖,对鱼苗鱼种的饲养,产生一定的危害,同时也是鱼和人类某些蠕虫病的来源。

螺类、蚌类是鱼苗鱼种的天然和商品饲料的竞食者。螺类很喜欢吃食豆浆和豆饼的碎粒,这是与幼鱼争夺食料的显著例子。蚌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料,水经过蚌的入水孔再经蚌的排水孔排出体外,水中的生物都被消化,据粗略统计,每天流经一个蚌的水可达40L之多。螺类、蚌类在鱼池中大量繁殖,池水很快变清,浮游生物数量大为减少,影响鱼苗鱼种的成长。此外,螺、蚌也消耗水中的溶氧,从而促使鱼苗、鱼种的生活条件变坏。 因此消灭鱼池和塘堰等小水体中螺类、蚌类,对提高鱼苗、鱼种成活率和促进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螺类、蚌类是复殖吸虫的中间宿主。寄生鱼体的复殖吸虫种类很多,它们都有复杂的生活史,要有中间宿主,而螺类、蚌类就是其主要的中间宿主。例如池塘中常见的克氏萝卜螺 (一种椎实螺),它是鱼类复口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常见的椎实螺和扁卷螺也是血居吸虫的中间宿主,湖螺是鱼种闭口病病原体侧殖吸虫的中间宿主,田螺是黄氏航尾吸虫 (Azygia hwangtsiyui Tsin) 和鳗航尾吸虫的中间宿主。淡水壳菜 (一种小型蚌) [Limnoperna lacustris (V.Martens)] 是寄生于鳊、赤眼鳟消化道内的鳊盾腹吸虫 (Aspidogaster parabramae Tang et Tang) 和福州道佛吸虫 (Dollfustrema foochownensis Tang et Tang) 的中间宿主。

螺类、蚌类是鱼类某些疾病的带虫者。有些螺类和蚌类是青鱼、鲤鱼和鲂鱼的食料,但如黄蚬和它的幼体 (江苏、浙江等地的群众称为 “饭蚬”) 体上常有很多车轮虫寄生,这些车轮虫可能感染鱼类,而黄蚬就 成为鱼类车轮虫病传播者。

螺类、蚌类是人类皮炎病感染的来源。广大的水产养殖工作者从事养鱼生产,经常下水,常发生一种皮炎病,其症状是: 皮肤上出现红点,多数是腿部皮肤有痒的感觉,搔之愈痒; 用手搔抓以后,皮肤上发生麻疹,红润,甚至隆起,如医学上所称的荨麻疹,奇痒难忍。由于手上不清洁,继发性疾病随之感染,疹子破裂,少量体液渗出,甚至有化脓等现象。产生这种皮炎的原因,都是由于螺类放出的复殖吸虫尾蚴钻入人体皮肤而引起的。除了日本血居吸虫以外,一般的尾蚴引起的皮炎,虽没有生命的危险,但使人皮肤奇痒难受,影响到睡眠与健康。

皮炎在我国各地都很普遍,根据现有资料,引起皮炎的病原体有下列几类: 日本血吸虫的尾蚴: 多数是在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地区。土耳其斯坦鸟毕吸虫 [Ornithobilharzia turkestanica (Skrjabin)] 的尾蚴: 这种吸虫的成虫寄生在水牛、黄牛和羊体内。鱼池中经常施放没有发酵沤烂的牛粪作肥料,虫卵随牛粪进入鱼池。毛蚴从卵内孵化出来,进入椎实螺体内进一步发育。在我国狭萝卜螺、卵形萝卜螺、耳萝卜螺等均可作为中间宿主。发育成尾蚴后从椎实螺体中放出,在水中游动,寻找寄主,养鱼工作者下水,尾蚴钻入皮肤,引起皮炎。它也是人体稻田皮炎病的病原体。包氏假毕吸虫 (Pseudobilharziella pasi Kund et al.) 和包氏毛毕吸虫 (Trichobilharzia pasi Tang et Tang) 的尾蚴,这两种的成虫均寄生在家鸭中,家鸭将带有虫卵的粪便排入鱼池里。毛蚴从卵内孵出以后进入各种椎实螺体内发育成为尾蚴。它一与人体接触就钻进皮肤,引起皮炎。这两属吸虫也是人体稻田皮炎病的病原体。

防治方法 鱼池的彻底清塘消毒,消灭水体中的椎实螺和其他螺类和蚌类; 施用牛粪等肥料,事先要经过充分发酵,使各种寄生虫卵在粪肥发酵过程中被高温杀死后才施用于鱼池;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下水捕鱼,割水草等,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尾蚴感染; 进行经常性的鱼池饲养管理工作的人员,下水工作时,应穿橡皮下水衣,或者在皮肤上涂抹如 “防蚴剂一号”、“皮避敌”、“防蚴宁”等防护药品,防止吸虫尾蚴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