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甲壳动物敌害

2023-03-06

甲壳动物 Crustacean

蚌虾消耗水中溶氧和养料,影响鱼苗生长。大量出现时,翻滚池水,使鱼无法正常生活,造成大批死亡。蚌虾又称蚌壳虫,属节肢动物介形目 (Conchostraca)。在鱼池中出现的蚌虾,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发现有6种。在广东、广西和湖北等地区的鱼池中已发现并鉴定的有2种,即狭蚌虾 (Leptestheria kawachiensis Ueno)和圆蚌虾 [Cyclestheria hislopi (Baird)]。圆蚌虾的体形像小蚌,近似圆形,壳长3.8~4.5mm,高3.5~3.9mm,半透明,壳面具同心圆生长线6~7条,壳腺大而清晰。狭蚌虾比圆蚌虾略大,为长椭圆形,壳长9.2~10.5mm,高5.8~6.5mm,透明,壳面具17~19条同心圆生长线。

蚌虾是雌雄异体,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和单性生殖两种,而最经常的方式是后一种。在天然情况下,受精卵必须经过低温阶段才能孵化。初孵出的幼体只有3对附肢,即第一、第二触角和大颚。以第二触角和颚须为游泳器官。经过几次脱皮,便达到后期无节幼体,再经过几次脱皮,甲壳形成而达成体。从卵孵化,经过幼体变态一直到成体性成熟,整个过程只需5~7d。单性生殖的卵,在母体卵房里孵化发育,变态过程亦全部在母体内完成。一般种类,一年内只有一个世代。蚌虾一般生活在浅水泥底的池塘、水沟或较深的水稻田里,即使是暂时形成的小水体,它们也能很好地生活和繁殖,但在塘堰、湖泊等较大而深的水体中,很少出现。受精卵能忍受严寒和酷暑或干涸等非常不利的条件,而且能随着风尘、水禽或昆虫的携带而传布到别处。由于它们的发育史只需5~7d,因此,在4~6月间的春末夏初,它们的出现和消落,总是突然发生的。往往突然大量出现,数量之大,能使池水翻滚和变色。它能作为鲤、鲫等成鱼的饵料,但对幼鱼,特别是对10d以内的鱼苗,危害很大,往往引起大量死亡。它对鱼苗的危害,主要有三个方面: 在池水中大量出现时,翻滚池水,鱼苗遭受严重骚扰,无法正常生活; 消耗水中溶氧,引起泛池现象; 掠夺水中的养料,使鱼苗营养不足,生长缓慢。因此,凡鱼苗池出现了大量蚌虾,如不尽早采取杀灭措施,会严重影响鱼苗养成夏花的成活率。

防治方法 用0.15×10-6浓度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3d后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桡足类 残害鱼卵和孵化后4~5d内的鱼苗。桡足类是浮游动物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鱼苗和一些成鱼的良好食料。但它们中有些种类能伤害鱼类未出膜的早期胚胎和初出膜的幼小鱼苗,在鱼类人工孵化繁殖时,严重地影响鱼卵的孵化率。桡足类的形体和别的浮游动物极易辨别,头胸部较腹部为宽。头和胸这两部分都分节,头部有一眼点。雄性第一触角上有执握器。雌性腹部两侧或腹面常带卵囊。通常可以观察到的桡足类,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即剑水蚤 (Cyclops sp.) 和镖水蚤 (Diaptomas sp.)。剑水蚤,体呈圆锥形,但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呈椭圆形,有头部和五个胸节组成,前端稍向下弯,有一微小突出部分,称为额角; 背部前方有一眼点,呈红色或黑色,或蓝色。腹部狭长,分五节,尾节的后端有尾叉两个,各具羽状刚毛四根。镖水蚤,一般种类比剑水蚤长和大些。头胸部呈圆筒状,与腹部分界处较剑水蚤明显,头部与剑水蚤同样不分节,尾节的后端有二个尾叉,每叉的末端有五根长刚毛,第一根一般是光秃的,其他是羽状的。剑水蚤和镖水蚤的种类很多,对鱼类有危害的有萨氏中镖水蚤 (Sinodiaptomus sarsi Rylov),长刺温剑水蚤 [Thermocyclops oithonoides (Friesland)]、屠氏中剑水蚤 [Mesocyclops (Thermocyclops) dybowskii Lande] 和丘邻剑水蚤 (Cyclops vicinus Vijianin)。它们能残害鱼卵和孵化后4~5d的鱼苗。至第五天以后,对鱼苗已没有危害作用,反而可把它作为食料。它们主要是咬伤鱼卵、鱼苗,使之死亡。

防治方法 作为 “发塘” 的鱼池,一定要用生石灰清塘。待鱼苗孵化5d后才入池 “发塘”。进入孵化环道或孵化桶的用水,要严格通过过滤设备,可用砂石作过滤墙,或用60~70目的铜纱网、尼龙纱网等过滤, 不让这些桡足类随水流进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