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坚持生态预防鱼病

2023-03-06

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坚持生态预防鱼病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Cultivation and Ecological Prevention

鱼类所生活的水环境中既具有鱼类生活所必需的氧、温度、食物等,也含有对鱼类有害的生物病原和非生物病原。当鱼类和环境及致病病原三者之间的关系处于平衡状态时,鱼类在水中能正常生活生长,一旦在某一方面失去平衡,鱼病便可能发生。例如,当池塘中鱼类的密度过大,或天气突然变化时,可能造成鱼类必需的物质缺乏或不足,或引起水中溶氧偏低而造成缺氧,这些都能导致鱼体机能变化,引起疾病乃至死亡。如果水环境的变化有利于病原的大量繁殖,就会使鱼致病。环境既能促进疾病的发生,又能阻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说,鱼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所致,而始终是和鱼体的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鱼类、环境、病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结合成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水体寄生生态系统。保持养殖水体生态系统 (ecosystem) 的平衡,创造有利于水生经济动物生长的生态因子,将能达到预防和减少鱼类发病的可能性,这就称为生态防病。

加强健康养殖管理,是属于生态防病范畴的内容。不断改进饲养管理措施,提高鱼体抗病力,保证鱼体、环境和病原之间的平衡关系。合理混养和密养,“四定” 投饵和合理施肥,加强日常管理。合理的混养和密养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之一,对鱼病预防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放养搭配比例不当或密度过大时,会造成水体中饵料不足或水体中溶氧量长期偏低,使鱼类生长缓慢,体质瘦弱,抗病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而造成大量死亡。坚持“四定”投饵是加强饲养管理,预防鱼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四定” 投饵应该根据饲养鱼的种类,鱼体发育阶段,池鱼活动情况以及季节、天气、水温、水质等条件,选用来源广、价格低、鱼喜食、质量好的饵料,在适当的时间和鱼池中的适当位置,投喂足够的数量,这就是通常所称的 “四定” 投饵 (定质、定量、定时、定位)。

定质 投喂的饵料要新鲜且具有一定的营养成分,不带有病原体或有毒物质。饵料适口性要好,适于不同种类和不同大小鱼的摄食。有条件的最好制成颗粒饵料,以提高营养价值和减少饵料成分在水中的溶散损失。必要时在投喂前对饵料进行消毒,特别在鱼病季节要这样做。

定量 每日投饵要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做到适量和均匀,防止过多过少、忽多忽少,以提高鱼类对饵料的使用率,促进生长,减少疾病,降低饵料系数。适量投饵是投饵技术中最重要的因素。投饵过少,饵料的营养成分只能用于维持鱼类生命活动的需要,用以生长的部分很少; 投饵过多,鱼类吃食过饱,会降低饵料的消化率,而且容易引起鱼病的发生,降低成活率和成长率。过多的饵料不但造成饵料的浪费,还会败坏水质。每日的投饵量要按照各种具体情况,如水温高低、天气状况、水质肥瘦和鱼类的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 一般以3~4h内能吃完的量为适宜。

定时 正常天气,一般在上午8~9时和下午2~3时各投饵一次。初春和秋末冬初水温较低时,一般在中午投饵一次。夏季水温过高,下午的投饵时间适当推迟。在密养流水池投饵的原则应是 “少吃多餐”,每次可少投点,增加投饵次数。

定位 投饵必须有固定的位置,使鱼类养成到固定的地点去吃食的习惯。这样不但可减少饵料的浪费,而且便于观察鱼类活动情况,检查吃食情况,清除剩饵和进行食物消毒,保证池鱼吃食卫生,在发病季节还便于进行鱼体药物消毒,提高防病效果。投喂草类饵料可用竹竿搭成三角形或方形的食料框,便于草鱼、团头鲂吃食及清理剩饵。食料框一般在鱼池北岸,向阳无荫,人畜少到,靠近岸边的位置,以木桩将之固定。投喂商品饵料,宜在水面以下30~40cm处用芦席或竹席搭成面积1~2m2的食台,将饵料投在食台上供上、中层鱼吃食。底层鱼类的饵料台应设在近岸边的水面以下1.3~1.7m深的水底。

施肥 (fertilization) 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使漂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给养殖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施肥分施基肥 (base manure) 和追肥 (top dressing) 两种方式。对于水瘦的鱼池和新建的鱼池,为了改变底泥营养状况,使之成为池养鱼类生活的舒适环境,持久地供应池鱼足够的天然饵料 (natural diet),必须施足基肥。施追肥则是为了使池水中天然饵料能维持旺盛地繁殖,充足地供池鱼取食。追肥应掌握 “及时、少量、勤施” 的原则。追肥以发酵过的粪水或混合堆肥的浆汁为佳,未经发酵的粪肥,应堆 放在鱼池旁边浸沤数天后再均匀地泼洒入池。

由于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 (ecological environment) 是非常复杂的,必须加强日常管理,如坚持巡塘制度,每天早、中、晚各一次,尤其是早晨巡塘最为重要。注意鱼有无浮头 (surfacing) 现象,水质变化情况,鱼的活动情况,有无病害出现等。改善养殖水体的环境卫生,勤除杂草,勤除敌害及中间宿主,及时捞出残饵和死鱼; 定期清理及消毒食场,制止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同时注意操作,防止鱼体受伤等都为鱼类的生 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我国也有许多生态防病养殖的成功例子。如稻田养草鱼种,不仅使稻谷增产一成以上,而且每公顷稻田可收获10~15cm的草鱼种4 500~7 500尾,在稻田养草鱼种的整个饲养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流行病。采用适合湖区大面积养殖特点的养双季草鱼种避开出血病的高峰期的方法,在池塘中每年分两批养殖草鱼种,第一批鱼种在出血病流行高峰期到来之前,即每年8月份,鱼种从池塘转入湖中; 第二批鱼种是在出血病流行高峰期过后放进鱼种池饲养。这是利用了有利于鱼种培育 (fingerling culture) 的生态因素 (ecological factors),而避开了流行病高峰期池塘环境对鱼种生长不利的生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