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鱼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2023-03-06

鱼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using Fish Diseases

鱼病发生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条件、人为因素和生物因素。

自然条件

养殖水体的水温 鱼是冷血动物(poikilotherm),体温的升降随其生活的水体水温的变化而改变。水温的急剧升降,鱼体不易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如鱼苗下塘时,要求池水温度与原生活水体的水温相差不要超过2℃,鱼种不超过4℃。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鱼种的大量死亡。各种病原体 (pathogen) 在合适温度的水体中也将大量繁殖,导致鱼类易于生病。

养殖水体的水质 鱼儿离不开水,并要求有较好的水质环境。水质的变化可根据测定水体的酸碱度(pH)、溶氧、有机质耗氧量、肥度与透明度来确定。虽然鱼类对养殖水体的酸碱度具有较大的适应范围,但以7~8.5为适宜。如果酸性低于5或碱性高于9.5,轻者使鱼生长不良,重者使鱼死亡。如嗜酸卵甲藻引起的 “打粉病”,就是池水呈酸性的结果。养殖水体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存都有直接的影响,每升水中溶氧含量低于1mg时,鱼就会 “浮头”,如果不及时采取增氧措施,就会使鱼窒息死亡。环境污染废水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直接威胁着水产养殖业 (aquaculture industry) 的发展。

养殖水体的底质 养殖水体的底质是指水接触的土壤和淤泥层。尤其是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有机物、氮、磷、钾等,通过细菌分解和离子交换作用,不断地向水中溶解和释放,为饵料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淤泥具有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保持适量的淤泥层是必要的,然而淤泥堆积过多,有机物耗氧量过大,在夏秋季节容易造成鱼类缺氧,还会使水质变酸,从而抑制鱼类的生长,甚至危害鱼类的生命。淤泥中的营养物质也是病原菌的良好培养基,一些无机物能促进病菌毒力的增强。淤泥堆积越多,疾病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实践证明,养殖水体底质的清淤、晒塘消毒后,鱼类发病率即可下降。如今,有许多短效应行为,长期不清淤泥,对水产养殖业是祸患无穷,鱼病的发生将防不胜防,严重时将有可能绝收。近年 来发生的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病就与此有直接关系。

人为因素

放养密度不当和混养比例失调 混养的品种及比例和放养密度 (stocking density) 与鱼病 (fish disease)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如单位面积内放养密度过大或上、中、下层鱼类搭配不当,以致饵料不足,营养不良,削弱了鱼类的抗病力 (resistibility)。

饲养管理不善 要严格坚持 “四消”、“四定” 的养殖操作技术规程。人工投饵 (artificial feeding) 应根据鱼体逐日的需要量,不能时饥时饱,摄食不均。更不能投喂不清洁或变质的饵料、腐败的水草、死臭的螺蛳、带有寄生虫卵和致病菌的饵料。否则,会降低鱼类的生长速度,削弱鱼体抗病力,导致鱼病流行。

机械性损伤 拉网捕鱼和运输鱼种等过程中很容易擦伤鱼体,使其易于感染细菌、水霉等致病病原体。

生物因素 使鱼体致病的生物,称为鱼病病原体。由病毒、细菌、真菌和藻类等侵袭引起的鱼病,通常称为传染性鱼病; 由原生动物、吸虫、线虫、绦虫、甲壳动物等寄生虫引起的鱼病,称为寄生性鱼病。还有许多养殖鱼类的敌害生物,如水鼠、水鸟、水蛇、蛙类、凶猛鱼类、水生昆虫、水螅、青泥苔、水网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