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细基江蓠池塘人工养殖

最近更新:2023-02-19

细基江蓠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低等植物(红藻类)。因其个体基部细小而得俗名细江蓠,是制取琼脂的优质原料,基鲜体还可作食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人工栽培海藻品种。

广温、广盐性的半咸水多年生植物。常见于有淡水注入的沙泥滩或池沼中。目前多用池塘或鱼鳗进行人工养殖。干品为紫黑、紫褐色。鲜体颜色多样常为紫红、紫黑、紫绿、黄褐,少数为亮黑色。颜色深度常随其生长环境的光强、水体的深浅和肥度及底质等差异而变化。其个体为直立分枝的线状体,无明显主干。分枝多而长(长的可达80厘米以上,但通常为20厘米左右),互生、偏生或叉状。末端尖细,基部略细而无明显收缩。除少数单生外,通常以多个个体相连丛生,相互缠绕成一簇簇棉絮状,在水中呈半悬浮状态。常随风和水流而作微晃动。仅以其少数的固着器固着于基质上。

养殖场地的选择 选择取海、淡水水源长年充足、水质肥度适中,交通方便,生产安全,近处有设晒场,看守舍及仓库等设施的地方建场。底质以沙泥底最好,泥沙底次之,粘泥底慎用。若需避塘,须补充粗沙,改良土质。若原先是多红树林和水草之地,应设法清除根系。挖塘好后,将水排至近干,用适量的石灰粉撒洒,让烈日曝晒数日至表土干裂后,再注入淡水浸泡,反复灌冲多次,直至塘内水体呈中性后方能使用。

围堤筑塘及闸门的设置建造 围堤和闸门均须牢固,能抵御风浪冲击。堤顶须平,宽度应能通车为宜。围堤坡度应视土质而定。一般沙泥质堤坡度应在35~45℃之间(坡度过陡,遇风雨季节,堤边泥沙易被冲流入塘,便塘变浅,甚至会使围堤冲垮)。堤高约1米(便于在炎夏高温时,提高水位降温保苗)。围堤 一般围成长方形池塘,以东西向长边为好(可避免冬季吹较强西北风时,藻体被吹向一侧)。池塘底部要求平坦,塘底的深浅,应在海水退潮时能将塘水排至近干,而涨潮时又能纳入半米水深为宜。

闸门的位置,大小和高度与养殖塘的蓄水量、蓄水高度和水流交换关系很大。所设的闸门,要求在半天左右,能将塘水灌满或排干为宜。

种苗的选择与放苗养殖 种苗要求健壮、无病害、具光泽、分枝繁茂而纯净。切忌带杂藻、淤泥、小螺等杂物。细江蓠有两类体态之别:一类是个体及其分枝较为粗大,其适于在较咸的水体中生长,且在秋、冬、春三季可见活体,到夏季几乎“绝迹”;另一类个体及分枝均较小,呈细线状,几乎一年四季可见其活体,即使在盛夏高温期,在水须良好的条件下,多数仍能生存生长。故在购种苗时,必须视养殖场的地的海、淡水水源的充足程度而选取。

放苗季节一般在秋末和冬季。当水温降至25℃以下时,则可大量投苗,夏季水温高,最好不投苗(即使投苗,江蓠生长很慢,生长效益低)。每亩放苗数量为300千克左右。放苗前,应理先使养殖塘纳入深约40厘米水位,并调整好水质,使其pH值在7~7.5,比重在1.008~1.000之间。若过酸,则可放适量的石灰调节至适合为止。放苗时,将种苗放于木船上,用人工将过于大簇的种苗分成约拳头大一簇,然后随着小船的向前移动,不断地将种苗往船的后方撒播于水中,让其在塘底铺成薄薄一层,直至布满整个塘底。

日常管理 在养殖塘处建造住舍,派专人管养看守,防止人畜破坏。搞好生产设施及配足生产工具。管理人员每天应巡塘1次,观察江蓠生长情况。发现堤塌、漏水、杂藻等,应及时清除。每隔1天检测水质,水位是否合适。并尽量设法使塘内水体经常保持流动(可用自然水或借助水泵)。坚持每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一半左右。有条件者,每次换水后立即施于氮、磷混合肥(氮肥为主,磷肥少量)。每亩施混合肥约200~300克。用充入大量淡水和加速水的流动或用适量的石灰水,可清除和杀灭大量的绿藻和蓝藻,必要时,在杂藻过量,造成严重危害时,则可用0.7ppm的硫酸铜溶液或多量石灰,将塘中生物全部杀死,清塘后重新养殖。有些快速生长的杂藻,如浒苔、多管藻等,一经发现,在幼苗期必须立即用人工清除。

收获 藻本长至20厘米左右,即可采收。采收前要有连续3~4天的晴天期藻体当天能晒至“干身”为好。旺菜(藻)时应就近选取通风向阳的塘堤草坪或路边作晒场,将藻体薄而均匀的摊开。每隔一定时间,将底层湿藻上翻,使产品干度一致,产品干度要求晒至紫黑或紫红色,用手把无潮湿感,疏葩而硬为宜。晒场应配备防雨布。晒菜时有专人看守,以防雨淋或被车辆辗压。晒干的产品,要防止产品受潮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