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牛蛙集约化养殖

最近更新:2023-01-31

养殖条件 面积宜小不宜大,养殖池面积的大小与养殖成活率和产量成反比。每口蛙池面积3~6平方米,每3个池编为一组。养蛙池为砖块水泥结构,地面建池,垂直水泥抹面墙。池高0.6米,池上加设具有通风透气性能的防逃围网;池脚一侧设排水管,取下塞子即可排干池水。蛙池中间设悬浮式饲台,面积约占水面的60%左右,最大限度地扩充牛蛙的栖息摄食位置,以利于高密度放养。蛙池内正常的养殖水位高度为0.2米,平均每平方米面积的水量只有0.2立方米;盛夏期间,只要遮荫良好,不须加深水位。为避免强阳光照射,蛙池上面可搭设葡萄棚架,形成双层立体种养结构,既给牛蛙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又可利用种养之间的“空间差”增加单位面积效益。集约化养殖纯粹以人工强化投饲满足牛蛙的摄食需求。集约化养蛙池中的牛蛙对饲料的品种、质和量的适应性大于选择性。集约化养蛙对水质要求不太严格。pH值6.5~8.5均能适应。自来水可不经曝气直接入池,因其含有轻微的氯成分,对蛙有一定的防疫作用。使用江河、池塘水源则应增设过滤装置,以避免和减少敌害及病原体的侵入。养殖池宜投放20克以上的幼蛙,20克以下的幼蛙在常规池塘中培育,与集约化养蛙池呈接力式。也可直接在集约化养蛙池中放养蝌蚪培育,采用这种方法,每平方米面积放养蝌蚪不应超过200尾,而且不宜过多投喂动物性饲料,以免变态幼蛙个体偏小。养蛙池也可建在室内,但应有一面朝阳的窗户透进阳光,或者自屋顶开天窗采光,日照时间最低不能少于2小时。阳光是促进动物机体形成维生素D,并保证骨骼正常发育的重要途径。当自然光照不足时,可采用白炽灯补充光照。

驯化饲养管理 驯饲技术见“牛蛙食性驯化”。

饲料若以小杂鱼为主,每4.5千克鲜品饲料可长蛙肉1千克。在饲养过程中若中途由投喂鲜鱼改为干鱼,必须有5~7天的适应时间。每1组池的牛蛙,间隔20~30天按大、中、小分级调整1次。饲料要尽可能多样化,以满足牛蛙对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需求。鲜品饲料除鱼类外还可投喂切成条状的动物内脏、蚌螺肉、鳝鱼头尾等;干品饲料除干鱼外还可投喂干虾、蚕蛹及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等。养殖池水应该经常更换,春、夏季一般3 ~4天换1次水,夏季每天换水1次,盛夏气温达35℃以上时,中午应加注清水1次。

病害防治 集约化养殖池具有特殊的蛙池结构,可避免鼠、蛇、鸟类等敌害的侵扰,控制外界病原体的侵入,病害相对比较少,发病率也较低。但是,对于病害的预防仍不可忽视,因为集约化养蛙池养殖密度较大,一旦发生疫病,蔓延较快,如处置不当容易造成较大的损失。日常管理中应严格观察和掌握牛蛙的活动情况,如发现蛙的体色、行动或摄食出现反常,即应着手诊断处理。牛蛙患病绝大多数为合并症,往往是两种甚至是三种病并发,治疗应考虑综合性措施。有条件的可砌几个小型专用病蛙池,将病蛙隔离治疗。

初期入池的幼蛙,因来源于池塘养殖,很可能带有各种病原体,可用3%的食盐水或10ppm漂白粉溶液浸洗消毒。日常管理应将蛙池定期消毒列为重要日程。常用消毒防病药物有食盐、漂白粉、高锰酸钾、孔雀石绿、硫酸铜等。其他疾病防治方法见“牛蛙蝌蚪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