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缢蛏幼体人工培育

2023-03-06

缢蛏幼体人工培育,分为室内静水、循环水和室外土池培育等几种方式,后二种方法效果较好。

培育设施 主要有水池、循环池、土池和饵料培养池、供水系统等,静水池5米×4米×0.8米,池子数量依育苗规模而定;循环池是并列的两个长形水泥池为一组,池子规格为长20~30米,宽1.5~2.0米,深0.6~0.8米,容水20~40立方米。两池一端交界处设螺旋桨式增氧机,另一端由沟道相通。开动增氧机造成一定流速,两池水循环流动,从而增加池水的溶解氧。土池宜建于中潮区中上部的避风处,每池50~200亩不等;池堤石砌护坡,并设若干个进、排水闸;进水闸需加设滤水筛网;蓄水深度1.5米以上。

亲蛏及其处理 选择1~2龄、壳长4.2~5厘米以上,性腺肥满成熟的健康大蛏为亲蛏。当天选择当天催产。催产前洗净蛏体上的污泥杂质。

育苗前准备 室内培育主要投喂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叉鞭金藻或亚心形扁藻等。育苗前1个月开始分级培养饵藻。新建水泥池需充分浸泡洗涤,使碱性符合育苗需要。土池宜提前1个多月翻耕底质,曝晒、耙松抹平,再浅水消毒,浸泡冲洗之后加入20~30厘米的过滤水,施以硫酸铵或尿素2ppm等,以培育基础饵料。自然海区缢蛏在9月下旬至11月初(即“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分批产卵,且多集中在大潮末(阳历初三、十八)的2~3天内。及时检查亲蛏性腺并确定催产日期。

催产 将准备好的亲蛏阴干6~8小时,移入催产槽或循环池流水刺激2~3小时,通常在凌晨3~6小时排放。土池宜建循环池为催产槽。产出的精卵直接在催产槽或循环池中受精,发育、孵化,达担轮幼虫移入育苗池培育。催产水温为15~25℃,盐度8~30‰,流速12厘米/秒以上。室内育苗每立方米水体约需亲蛏1~1.5千克;土池则每亩需亲蛏30~40千克。

浮游幼虫培育 缢蛏幼虫浮游期较短,5~9天,依水温高低而异。循环池幼虫密度每毫升10~15个;土池则每毫升3个以下。室内育苗每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3,后期增至1/2~2/3。D形幼虫至壳顶初期日投饵量:扁藻每毫或500~800个,角毛藻每毫升5000~8000个,褐指藻每毫升3~5万;壳顶中期以后增加投饵量,扁藻每毫升800~1500个,角毛藻每毫升1万个。每隔3~4天清底1次,以保持水质新鲜。土池则以添水方式,每日添加过滤水10~20厘米。整个浮游期培育水温10~25℃,盐度12~30‰,pH7.8~8.5,每升溶解氧保持在4~6毫克以上。浮游幼虫适宜的温盐度与亲蛏来源有关,来自河口低盐区的,最适盐度8~12‰;来自高盐的为15~30‰。

幼虫附着和稚贝培育 当幼虫进入匍匐期,预示着即将变态附着,初附着时壳长为220~230微米。匍匐期开始投放底质。底质既为附着提供必备条件,又能促进幼虫变态。底质取自潮间带中上部底泥,先去掉表泥2~3厘米,挖取底下5~6厘米层软泥,经25号筛绢滤去杂质,再以30~40ppm高锰酸钾浸泡消毒2~3小时,倒去药液用过滤水冲洗2~3遍就可以投放了。若在底质中掺入少量研碎的贝壳粉更好。处理好的底质均匀泼洒入池。土池育苗不必另投底质,但育苗前底质必须耘平抹光。幼虫从下沉至附着结束约4~7天。壳长300微米时每平方米30万粒,800微米以上每平方米15万粒,随着稚贝长大,还要进一步稀释至每平方米10~5万粒。加大换水量、延长循环流水时间或彻底更换底质。土池育苗敌害较多,除进水严格过滤外,还可以500~1500ppm漂白粉溶液喷洒。药液使用浓度视水温高低而异,水温低(15℃以下)以上限浓度,水温较高(20~25℃)则以下限浓度。喷药前先排水,浅水(20~30厘米深)喷药效果好。施药后6~10小时可进水稀释,排干后再进水,如此冲洗2~3次。

循环池育苗应适当增加投饵量,幼贝壳长0.1~1厘米时,扁藻日投喂量增至每毫升1000~5000个,壳长超过1厘米左右后,投喂量增至每毫升5000个以上,同时兼投部分底栖硅藻。育苗水深也应由原来的50厘米降为20~30厘米;增氧机开机时间也应适当延长,夜间达3~4小时,白昼需要1~2小时。停机后需清除水面上的漂浮物;每隔5~6天追加部分底质。当壳长达1.5~2.0毫米时从室内(或土池)将幼贝收起下海,在潮间带软泥滩,敌害少的地方筑畦、抹光、播苗进行中间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