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斑节对虾养殖早期管理

最近更新:2023-01-31

斑节对虾养殖的管理工作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早期即在虾苗放养后的30~40天幼虾体长6厘米以内。这个阶段虾苗从育苗池进入养殖池,由于生长和生态环境起了很大变化,虾体幼小,活动范围窄,游泳摄食能力弱,抗御敌害和病害的能力差。因此,不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条件,还要制订相适应的生产技术措施,以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加速生长,为以后养殖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好基础饵料 通过人工施肥的办法,繁殖水中的浮游植物,进而繁殖浮游动物和小型的底栖动物,以适应对虾摄食的需要,这是养虾过程中特别是早期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4厘米以内的幼虾,由于受其游泳能力和摄食能力局限,底栖硅藻,浮游动物和小型的底栖动物,是其必要的饵料。

控制水位 虾池经过曝晒、清淤、消毒后,便可灌入海水,水位视季节、气候差异而有不同。早春(2~3月)光照较差,水位可控制在0.6~1.0米;夏季特别是盛夏季节,光照强烈,池水要相应加深。

合理施肥 肥料分为有机肥(禽畜肥)和无机肥(化肥)两种。瘦漏的虾池要施用有机肥,肥效较长;而一般的虾池可多施化肥,快捷省事。如施禽畜肥每亩第一次施用量为200~300千克(干品);化肥的用量为尿素1.5~2千克,磷肥0.5~0.6千克,均匀泼撒。此后,视水色的变化,每隔3~6天追肥1次,每次施尿素1~2千克,磷肥0.3~0.6千克。整个施肥阶段,从放苗前的10天左右开始至放苗后25天左右结束。

理化因子控制 培养基础饵料期间,使池水pH值维持在8.4~9.2,透明度25~45厘米,水色控制在茶褐色或黄绿色为好。根据基础饵料培养情况,掌握好放苗时间。在第一次施肥后,池中浮游生物开始繁殖起来,如果水色渐变呈黄绿色或茶褐色,便可以放苗。但由于受光照和气候的影响,早春时间要适当长些,一般10~15天。谷雨过后,光照时间相对较长,水温较高,一般7~10天放苗。如培养基础饵料的时间过长(超过30天),造成水质老化,五须虾繁殖起来,则应重新使用敌百虫和茶麸毒塘,继续施肥培养基础,待药性消失后再放苗为好。

饵料投放 在早期特别是虾苗投放后的20天内,投饵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培养基础饵料可以增加池塘中的生物饵料量,但其数量毕竟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池虾摄食的需要。因此,在前期必须投饵,要投放适量的鱼类、甲壳类和贝类的肉浆或用这些肉浆加蛋蒸成蛋糕,或鱼粉、小虾配合饵料等优质饵料。在投放时要注意所投放的肉浆或蛋糕鲜度要好,并使用20目筛绢网过滤后均匀泼洒全池。当池虾长至3厘米以上时,可直接投喂。每天投放量应根据水色浓淡(可反映浮游生物密度)酌情增减。一般投饵量为池虾体重2倍。每天投放次数,视虾体大小而定,3厘米以内的1~2次,3~6厘米的3~4次。

池水调控 搞好池水调控管理,是整个养殖管理的中心环节,尤其在早期更应深入细致,加强管理。在放苗后的25天内,池水调控应以“低水位、色较浓,少换水”为原则,不宜大排大灌。放苗前把池水水位调控在50~80厘米,放苗时添加新鲜海水10厘米左右,以后每隔3~5天添水1次,每次添水10~20厘米,最高水位控制在1米左右,25天后开始少量换水,每次换水量20%左右。养殖30天左右,幼虾4~6厘米,应更换8~10目的过滤水网,逐渐加大换水量。水色以茶褐色或黄绿色为好,根据水色变化适当追肥。放苗时,虾苗池与养成池的盐度要相接近,放苗后逐步把盐度控制在12~16‰(比重1.010~1.012)范围内,防止盐度剧变。

查苗补苗 为了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进行科学投饵,必须经常检查虾苗的数量,做到及时补苗。检查可在夜间用电筒照射池边,观察虾苗的密度,也可以在每口虾池有代表性的地方放置2~4个小缯网(每个小缯网1平方米)。在网内投放饵料引诱虾苗进食,待2~3个小时后起网清点虾苗数量。经过反复检查,如发现没有或很少虾苗,就要重新放苗或补苗。所补放的虾苗要选择个体健壮、并与池塘虾苗个体大体相同的,以利均匀生长。此外,要定期检查幼虾的生长速度,幼虾体色、胃的饱满度和体长情况,分析幼虾生长是否正常,以便从水温、水质、投饵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虾的正常生长。

刺激池虾脱壳 茶麸有肥塘、改变水色、杀死有害生物清洁池虾体表、附肢、鳃部及刺激脱壳、促进生长等作用。在盐度15‰以上的池塘,效果更为显著。放养虾苗后25天便可第一次利用茶麸,以后每隔15天使用1次,浓度20~30ppm。施用茶麸要选择在大潮期间的上午,把池水排到最低的安全深度,然后把粉碎浸泡的茶麸全池泼洒,施放后3个小时左右再灌入海水,翌日池虾便会大量脱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