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对虾池内基础饵料生物的利用

最近更新:2023-01-31

基础饵料指自然生长及人工移养后繁衍的各类饵料生物,包括虾池内所有小型底栖和浮游生物。池内增加基础饵料可提高产量、降低养虾成本、净化水质、促进对虾生长。坚持以人工移养,池中自然繁殖种类为辅原则对基础饵料进行培育。其方法适用于精养池与粗养池。

培育种类选择 中国对虾随体长增长食性发生转变,养成期主要摄食活动性不大的底栖饵料生物。因此宜选择适应性强、分布广泛、繁殖周期短、本地资源丰富的底栖种类。蜾蠃蜚属甲壳动物,小眼亚目、广温广盐性。生活在潮间带以潮河入口处最为密集,每年2~4月份为其繁殖季节。每平方米按10尾移养,2个月后可达到2×104尾左右。沙蚕属多毛类,雌雄异体,亦属广温广盐性种类,每年4~6月份为其繁殖季节。以上两种我国沿海广具分布,为最佳培育品种。其他如齿虫、蓝蛤、糠虾等基础饵料可依当地资源,因地制宜选用。

培育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清池、纳水、施肥等步骤。要求在放苗前30~40天完成。北方沿海大致在3月中下旬以前。清池彻底与否关系培育成败。包括机械清淤整地和药物处理。出虾后冰冻曝晒数日后使用推土机将池底淤泥推至坝顶、深度约30厘米。翌年3中旬前使用化学药物清池。主要有生石灰、漂白粉、鱼藤精茶子饼、巴豆等。其中生石灰消毒彻底,改善土壤结构,稳定水质pH值被广泛采用。分干法和带水清池。亩剂量100千克左右均匀撒布全池并使用手扶拖拉机翻耕20厘米或纳水50厘米然后支撑小排将熟化石灰均匀泼撒。7~10天药性消失后即可升闸纳水。3月底至上月中旬前提早纳水可避开敌害生物和幼体进入,因其繁殖季节提前于敌害生物,且可大量引进基础饵料生物卵和幼体。以排水闸处涨潮纳水,不必安装40目锥形网。开始纳水不宜过深,以充分利用光照和提高水温,一般不超过30厘米。纳水前施足基肥。肥料多用有机肥如鸡粪、牛粪等。

移植 人工移植是虾池内保持一定数量基础饵料生物,发挥生态作用的关键措施,有提早纳水、网具采捕、人工孵化三种方式。后者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宜今后推广普及。蜾蠃蜚可于繁殖盛期在其密集场所铲土或张网张取后入池培育。此期间应注意风向,东风时为最佳张取时机,亩移植量不低于5千克。沙蚕以幼体移植为好。亲体蚕食虾苗。亦可使用网具张取或浮游生物网拖取。海区浮游幼体高峰时节为每年的5月中旬前后,应特别注意其海区浮游幼体的数量变化,选取最佳采捕时间。人工孵化时将采集亲体沥去水伤,放于平底缸中进行黑暗处理。6~8小时后开盖亲体即释放精卵。产卵后亲体死亡,要及时将亲体捞出。加入25~30‰新鲜海水然后轻轻搅拌,随后用医用砂布过滤掉杂质倒入培育缸中,投入海泥并饲以豆饼粉,花生饼粉待出现体节后投放入池。沙蚕幼体移植量至少1.5千克以上。

管养 虾与基础饵料共存于同一水体。水质好坏既关系培育成败也影响虾的存活与生长。放苗前每7~10天应换一次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每次换水量为海水总量的1/2。换水后要及时追肥。要遵循“少施勤施”原则,保持水“肥而不腻”。肥料多用无机肥如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等。以尿素最为常用,用量每亩1~1.5千克。养成中后期要及时加大网目规格,增加进排水速度。同时增加引入基础饵料生物数量,进水网可由原来的40目更换10~20目,排水网目以逃不出对虾为准。放苗前每5~7天投花生饼粉或豆饼粉按亩用量0.2~0.5千克饲喂基础饵料。中后期一般不再另外投饵。可以7月中旬始增加对虾植物性饵料比例,一般掌握在80%以上。植物性饵料既能为对虾直接利用,又能成为基础饵料生物饵料。熟化的豆饼,玉米楂蔬米,大米等都可使用。养成中后期每7~10天对基础饵料生物要进行取样检查,并根据密度增减采取措施。锐减时可适当增加对虾投喂量确保其种群数量繁殖平衡。

利用 虾池内保持一定数量的基础饵料可满足对虾鲜活饵料需求,且因其以底层池内残杂为食,起到净化水质作用,蜾蠃蜚主要摄食有机碎屑和硅藻类,繁殖快能维持虾池前、中期良好生态环境;沙蚕幼体摄食浮游动植物,成本主要以底泥有机质为食,可保持中、后期良好生态环境。糠虾7~8月分大量存在于虾池内,但其与对虾争氧且不易捕食,可在排水阐安装20~40目锥形网换水排除,同时待被截取糠虾死后做鲜活饵料。其它基础饵料生物可根据本地实际,养成期间廉价时增加对虾投喂量的办法,一部分为对虾直接利用,剩余部分则在池中育肥生长,供对虾以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