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对虾塘混养贝类

最近更新:2023-02-01

对虾塘混养贝类,以养对虾为主,合理搭配其中1~2个鱼、贝、藻、海珍品等种类,充分利用虾塘水体的上、中、下层及泥底层。利用虾类残饵和浮游、底栖生物,有利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品种生长,从而提高水域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场地选择 进行虾贝混养的虾塘具备一般对虾养殖池塘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虾塘内有环沟或有一定面积的中央滩(占总面积1/4、1/3)、环沟深在80厘米左右,中央滩面平坦,略有坡度,便于排水干露。中央滩面底质要求泥沙质或沙泥质。特别混养蛏、蚶、蛤等穴居性贝类。底质要以泥为主、软硬适中。过硬对这些贝类生长不利,起捕也困难。过软对它们的摄食、生存不利。虾池滩面水深要求100~150厘米,不能少于80厘米。特别对养殖扇贝、牡蛎的虾池。水深要求在100厘米以上。虾塘内水的比重在1.008~1.022之间。

虾塘清整 对穴居性贝类,在放苗前半个月,应做好虾塘清整工作清除污泥:滩面是穴居贝类栖息生活的场所,凡含腐植质、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滩面,均不适于贝类的生活,放养前必须彻底清除,同时除去过厚淤泥,改善滩面的底质条件,这不仅有利于贝类的生长,又有利于虾塘水质的保护。药物清塘:清塘主要是除去虾池中的敌害和病菌。清塘药物可选用生石灰、漂白粉、茶子饼等常用的清塘药物,生石灰用量50~75千克/亩;漂白粉(含有效氯30%)4千克/亩,水化后全池泼洒;茶子饼7.5千克/亩。茶子饼与生石灰配合使用效果更佳。一般用药后1~2天,安装好筛绢拦网。进水反复冲洗虾池。除去残药。

翻整滩面 在清池结束后,就可以进行翻整滩面。一般穴居贝类宜放养于中央滩面进行养殖。把养殖滩面翻耕(翻耕深度25~30厘米)、耙细、整平。对养缢蛏的滩面。在平整后。用小沟来分隔成一畦一畦的蛏田,其田宽为3~4米,长度可依滩面而定。畦间距为50~60厘米,畦面略有弧度,利于排水。

培育基础饵料 繁殖饵料生物。从进水时起直至对虾放苗10天内都可进行,开始进水不宜太深,20~30厘米即可。这样可充分利用光照条件,提高虾池水温,有利基础饵料的迅速增长,也可减少施肥量。常用的氮肥有尿素、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磷肥有磷酸钙、汤姆斯磷肥等。施肥掌握少施勤施的原则,每次可按1立方米水体加1克氮(即1ppm)和0.1克磷泼入,前期3~5天,后期7~10天施肥1次,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或浅褐绿色。施肥不仅要少而勤。而且要掌握“三不施”原则,即水色浓不施。阴雨天不施,早晚不施,晴天中午施。

混养方式 泥蚶、青蛤、缢蛏等品种适宜在中央滩面上底播,除缢蛏需筑(宽3~4米)畦外。其余品种划成10~12米宽的大块即可,块间留有0.5米沟距,以便播苗和平时检查;毛蚶、菲律宾蛤仔除在中央滩上底播外,也可在边滩(除四角外)少量底播;牡蛎可在中央滩面或塘底采用桥式、筏式、建笼式养殖;海湾扇贝可在环沟或深滩上搭架挂笼养殖,在虾池也可底播方式养殖,有利节约网笼成本。

放养时间及数量 混养塘每亩放对虾暂养苗(虾苗体长2~3厘米)1~1.2万尾或出厂苗(苗长0.8~0.9厘米)3~4万尾,混养的贝类面积应控制在总虾塘面积的20%左右。(以下均指可利用20~25%面积内放苗量)缢蛏放养时间一般3月底至5月初,最好能比对虾苗早放。如工作安排有困难,最迟也应在虾苗3厘米前放下,否则蛏苗养成率很低。规格在每千克5000~6000粒蛏苗放养密度每亩40~50千克,即亩放苗25~30万粒。均匀播于蛏畦上。蛏苗放养后,每天保持滩面干露2~3小时数天,促进蛏苗潜深穴居,提高蛏苗养殖成活率。泥蚶、毛蚶、青蛤、菲律宾蛤仔,放养在4~6月初。一般比虾苗迟放苗,因它们的有较坚硬的外壳,养殖成活率较高。6月初装苗温度要特别注意,数量不能太多,以防装堆过多发热影响成活率。放养密度,泥蚶苗每千克500~600粒,每亩放养20~25万粒;毛蚶苗每千克10000粒,每亩放养40~45万粒;青蛤苗每千克300~400粒,每亩放养15~20万粒;菲律宾蛤仔苗8000粒千克,每亩放养20~30万粒。把这4种苗分别均匀播放于事先已翻耕耙平的滩面上即可。菲律宾蛤仔苗的毛蚶苗也可少量播放于虾塘边滩上养殖。海湾扇贝:一般6月底至7月中旬前,壳高达0.5厘米的小苗,即可放入笼养。密度为每亩10万粒。养殖方式有笼养和底播二种。笼子是用几片塑料圆盘外包网衣而成。一般笼子5~7层(随水深而定),每层放苗(商品苗)40~45只,用吊绳悬挂于环沟或中央滩的竹架上。底部不触泥,顶端在水下30~40厘米,底播法是将贝苗直接播于虾池中养殖。太平洋牡蛎采苗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密度:10万粒/亩;混养形式有三种,即水泥条桥养殖,该种形式用水泥条或石条,其长×宽×厚为100厘米×20厘米×7厘米,养殖时将采有苗的(每条附苗200粒以上)条石排列在虾塘中央滩,6~7条(块)为一组,组间距50~60厘米,列间距为2米;橡皮条筏式养殖,浮力可采用浮漂或毛竹,用绳索联结,在池堤处打桩固定,筏架距一般2.5米,将附上蛎苗(每绳200粒)的橡皮条挂于筏上,吊绳0.5米,间距0.6~1米;建垄撒播养殖:每年3月底至4月初,虾塘清淤后,在塘底建造宽80厘米×高15厘米的平垄,垄间距20厘米。作为牡蛎苗种插播或撒播的苗床,平垄方向须与虾塘方向垂直。播种用的蛎苗个体在3厘米左右。苗从自然海区或橡皮条或其他附基上完整地刮下来。撒播或插播到垄上最好是斜插法,深度以牡蛎的1/3为宜,要阳面向上,阴面向下。每亩10万粒。

养成管理 对虾塘混养贝类后,要投足对虾饵料,应保证让对虾吃饱,否则混养的贝类很有可能被对虾当饵料,同时虾也长不好;投饵要避开贝类养殖区,以免引来虾食贝类和残饵污染养殖的贝类;在7~9月的高温季节。可结合对虾池的大换水,尽量干露滩面,有利缢蛏等穴居贝类生长,大换水最好在早晚进行,若非中午换水,要防止滩面出现“盆子水”(即积水2~3厘米),保持滩水30厘米以上,避免烫死蛏、蚶等贝类;8~9月间,正值扇贝处在生长快速期,所以特别要加快分笼和加强笼的清理工作。有利促进扇贝生长。牡蛎混养,要经常注意水泥条是否倒伏,筏架是否牢固,底播蛎苗是否被污泥覆盖等。同时还应根据水气温状况,调正挂养水层等;如发现虾病,照样可以药物防治。但要慎重,用药量要计算准确。几种药剂量为高猛酸钾5ppm;漂白粉3~4ppm;茶子饼15~20ppm,这些剂量对病害有防治作用,而对缢蛏、泥蚶、扇贝类等无害。

适时收获 混养贝类品种的起捕应根据其肥满度、规格、市场行情及虾塘的维修、清淤等工作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确定。缢蛏:虾塘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有利于缢蛏的生长。一般养殖5个月后,蛏子能达6厘米,每千克90只左右即可起捕,8~9月份利用虾塘大换水的间隔时间,集中力量起捕缢蛏,方法是,先排水,使对虾进入环沟,滩面露出后,关闭矸门,立即起捕,方法与涂养相同。要尽量捕完,以免影响下半年养殖。10~11月份。虽然对虾已捕完,但蛏子正值产卵期,虾塘蛏子性腺丰满,肉味较差,12~1月份,蛏子产卵变瘦,商品价值低,所以第二次起捕蛏子时间以翌年2~4月为好。泥蚶、毛蚶:对虾塘养蚶子6~8月可以收获,泥蚶达每千克180粒,毛蚶每千克120粒,最好在春节前后上市,软体部肥满,血多味美,价高,且温低。便于远运。菲律宾蛤仔:虾塘养殖蛤仔一般8~9月可收获。自然滩涂需2~3年才能达壳长3厘米商品规格,9~10月较瘦。适于翌年2~3月收获较好。青蛤起捕:虾塘养殖5~6个月可以起捕,适于9~10月份起捕,每千克60~70只,4~5月份繁殖较瘦。太平洋牡蛎:虾塘养蛎,一般在7~8个月后蛎壳长可达8厘米,即可收获,蛎肉最肥满是在冬春两季,应在这季节中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