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虾塘泥滩混养花蛤

最近更新:2023-02-01

花蛤养殖生产只限自然海域的中、低潮区的沙质与泥沙质的海涂上。不仅受到潮区、底质的限制,而且遭受自然灾害和生物敌害的侵袭,因而产量低、风险大。虾塘内养蛤优点:安全易管、常年肥满、周期缩短、苗种省半、产量倍翻、净化水质虾病减缓、立体养殖效益可观、相互促进虾蛤两旺。

池塘选择 虾塘养蛤水源要求于小潮期间能够进水为佳。若有抽水设备,每次(半个月)小潮8~9天内未能进水亦可兼养花蛤,海水比重1.010~1.022之间,pH值7.5~8.2。养蛤埕地要求地势平坦,倾斜度小,泥滩养蛤宜选老垦区、旧虾塘,滩涂结实,脚踩不陷为宜。软泥,洼地不能养蛤。虾塘养蛤面积宜在百亩左右,尤以50~60亩较为理想。蛤埕水位最低要求60~70厘米。塘内若有渠道和抽水设备,蛤埕水位30~40厘米亦可兼养花蛤。虾塘养蛤要求选择2个闸门(对称或对角为佳),一个进水,一个出水,如若小潮能够进水,蛤埕水深1米以上,一个闸门亦可兼养,但要注意中期毒鱼换水。池塘养虾、养蛤宜在塘内四周挖掘环沟倾泻淤泥,但无需挖掘宽沟、十字沟、对角沟。

清理虾塘 池塘经过养虾淤泥,残饵较多,于虾蛤放养之前挖除干净。养蛤熟荒埕地含腐植质多,不宜蛤苗生长需加挖除。虾塘经过清淤、去污、于虾蛤放养之前每亩用氰化钠0.25~0.5千克,溶液浓度为0.2%,洼地积水存有敌害需增浓度。或每亩用茶饼5千克捣碎提前1天用水浸泡。用去渣滤液泼洒(浓度15~20ppm)。塘内若有青蟹、小螃蟹等生物敌害,提前1~2个月用1605粉,混合等量灶灰撒在敌害洞穴及其周围滩涂上。除害之后进水洗池2~3遍,进水前严密安装滤水网具。

蛤埕整理 虾塘养蛤应以上埕和中埕养蛤,或归片养蛤。整堤前分畦插标。畦宽3~4米,长度视埕势而定。畦与畦之间距离60~70厘米,插标为志,供作埕间管理行走小道。虾塘泥滩兼养花蛤,滩涂底质不宜耕翻。滩涂干涸可用锄头浅锄1~2厘米并捣碎泥块。滩涂遇雨淋湿不易浅锄,滩涂经水浸泡2~3天后,用侧扁钉耙随排水,边排边荡;或随进水,连淹边落1~2遍(钉长2~3厘米,钉距4~5厘米),埕面荡平,抹光为好,蛤埕整妥注水淹没。整埕时间应于播苗前半个月。

蛤苗播种 福建闽东蛤苗有春苗(白苗)、冬苗(中苗)两种,播种春苗颗粒多,产量高。对虾已试兼养品种的有中国对虾与长毛对虾两种。虾塘兼养花蛤,蛤苗播种越早越好。虾蛤兼养尽量争取先哈苗,后虾苗。虾塘养蛤面积比例已试20~25%。每亩播种春苗100~120万粒;每亩播种冬苗80~90万粒。蛤苗播后注水淹没蛤埕15~20厘米左右(温低浅水)。每亩兼养中国对虾苗2~2.2万尾;每亩兼养长毛对虾苗2.3~2.4万尾。

生产管理 蛤苗播后即需施肥,每立方米水体每次施投尿素与过磷酸钙混合肥料1克(肥量比例3∶1)。化肥与水溶解后均匀泼洒蛤埕周围的水面上,不宜直接泼洒蛤埕上。每逢小潮施肥1次,当池内水温升至30℃时暂停施肥。基肥施后半个月(长毛对虾)至1个月(中国对虾)内不必换水,但要添水保持蛤埕原有水位。每逢久雨测试池内比重,淡水过多及时排换。夏季池内水温升至30℃时,塘内水位尽量加深。如若蛤埕水位较浅,炎夏之际宜在早晚排换池水,蛤埕可以干露,但在中午不宜排水。秋末冬初蛤埕水位可调至50~60厘米,对虾收后水位降至30~40厘米。蛤苗播后经常观察,发现水垢覆盖蛤埕或浒苔萌发,则应及时荡耙流失,炎夏之际宜在早晨或傍晚排水干露推荡。虾塘兼养花蛤,养虾投饵必须定位插标,蛤埕禁投各种饵料。养虾7~8月间若用茶饼毒杀池内生物敌害。每立方米水体宜用茶饼10~15克(温高量少)。选择大水水头潮于午后排水(蛤埕可以干露),茶饼提前1天用水浸泡,用时必须过滤去渣。茶饼水泼洒1~2小时后,随涨潮,落潮连续排换池水数天,若用漂白粉消毒池水宜在大潮进行,每立方米水体用量1克,注意及时排换池水。虾塘养蛤禁用茶饼消毒池水。对虾收后塘内浮游生物饵料减少,花蛤长大食量增加,坚持大潮天天换水,小潮追施化肥1次。

花蛤收获 虾塘养蛤收获季节宜在春节前后,塘内收蛤不宜连水作业,亦不宜于塘内洗涤花蛤,若有死蛤进行淀楻,方法简便:备好木楻,盛入海水、掺入海泥(湿)、加入细沙(湿),三者原料比例1∶1∶1。然后拌成泥浆伸手粘着不见皮肤为准,后将洗净花蛤倒入楻内搅拌之,死蛤、贝壳沉入楻底,活蛤浮在上中层,捞起冲洗干净即可出售。如若活蛤不厚则需加沙搅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