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对虾纤毛虫病

最近更新:2023-02-14

对虾养殖中严重疾病之一,一旦暴发将直接影响对虾的摄食、脱壳和生长。纤毛虫属原生动物,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钟型虫、累枝虫等数种,隶属缘纤毛目,固着亚目。

生长繁殖

温度是纤毛虫类生长繁殖的重要环境因素,在不同温度下所生存的纤毛虫类型也不同,一般可分为低温型、中温型和高温型三种。14~17℃存活的为初夏低温型,19~26℃及21~27℃为初秋中温型,29~30℃为盛夏高温型。因此整个生长期都有纤毛虫危害对虾。纤毛虫营固着生活,靠摄取水中的有机营养物质生活,适于在受有机质污染的水域中繁衍。在清新、无有机质的水中,纤毛虫则得不到充足营养,生长繁殖被抑制,继而死亡。对虾是纤毛虫类的主要宿主。纤毛虫吸附在对虾体表、鳃丝等部位,如果对虾身体健壮,能正常脱壳,则寄生的纤毛虫亦随之脱掉,于对虾无影响。因此在温度适宜,池中有机营养物质丰富且又有宿主存在时,纤毛虫以有性和无性方式大量繁殖。特别在大风、暴雨过后,池底剩余有机质被翻起,这时即是纤毛虫生长繁殖的最佳时期。

症状

被聚缩虫等纤毛虫寄生的对虾,人们称之为长毛虾、带口罩虾。被严重寄生的对虾,其体表、触角、游泳足、鳃丝、附肢、眼柄等处,特别是口器周围都有这些纤毛虫吸附着。病虾鳃丝发黄或发黑,呼吸困难,全身呈土褐色;虾的口器被阻塞,不能吃食,生长停滞;虾壳发软且肌肉萎缩,导致肉壳分开,虾体不能跳动。病虾集中于池边,当水中溶氧低于2.60~3.60毫克/升时,病虾即因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死亡多发生在凌晨3~4点左右,因为此时水中溶氧量最低。

防治方法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池水清新。根据对虾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应对水质进行科学调控。前期(7月20日前后)对虾个体小,需要摄取水中的天然饵料,因此要求一定的“肥”水(透明度控制在25~28厘米;中期(8月20日前后)对虾个体较大,人工投饵多,加上水位又高,要求水质较“瘦”(透明度28~35厘米);后期(9月20日前后)水温适宜,对虾生长快,正是大量投喂的时期,水质要较“清”(透明度35~40厘米)。为此在水质控制上要采取相应措施,即前期少进水、不排水;中期少排水、少进水;后期多排水、多进水。在大风、暴雨之前要保持虾池的相对生态平衡,不宜轻易大排或几天不灌,否则两天之内将全面暴发虾病。

前期以池中天然饵料为主;中期颗粒饵料与动物饵料各半;后期以动物饵料为主,颗粒饵料为辅。这样能增强对虾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预防:7月20日之后,每星期用苏SH—Ⅱ药,或用添加稀土甲壳素的颗粒饵料连续投喂3天,每天2次;8月20日之后除继续投喂药饵外,再用苏SH—Ⅱ药预防1次;9月1日之后,因投喂量大,水质变“肥”,第二期发病高潮到来,则每10天连续用苏SH—Ⅱ药2~3次。这样直到10月份收虾,可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治疗:一旦纤毛虫类大量发生,有些虾已全部“长毛”、“带口罩”时,要及时采取措施治疗。方法是降低虾池水位1/3~2/5,用0.5~5ppm的苏SH—Ⅱ药连续处理3天,同时亦可用碱性品录或新洁而灭加高锰酸钾混合处理,一般情况下很快即能治愈。如在对虾池中没有放养文蛤和鱼类时,亦可用茶籽饼作脱壳剂,促使病虾脱壳。处理后需及时进水或换水,适当提高饵料质量,恢复病虾体质。用药预防和治疗时,尽量不用抗生素之类药物。混养文蛤等贝类时含汞、铜等重金属类的药物更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