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对虾聚缩虫病

最近更新:2023-01-31

对虾聚缩虫病是对虾育苗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感染速度快,几天之内便可使培育池中的对虾幼体80%以上感染,如不及时防治,则会导致育苗失败。

病原体

常见种是树状聚缩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寄附于中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的体表和鳃。聚缩虫同其他固着性纤毛虫如钟形虫、单缩虫、累枝虫在外形和生活习性上虽然略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却是明显的,如聚缩虫与单缩虫形体相似,但聚缩虫群体柄的机丝在分枝处是相连的,受到刺激后所有个体都能同时收缩,每一个体长平均为40~60微米,而单缩虫的机丝在柄的分叉处断开,故整个群体不能同时收缩。钟形虫不成群体,柄触呈螺旋弹簧状收缩。累枝虫虽呈群体,但柄内无机丝,不能收缩。在这些固着性纤毛虫中,以聚缩虫对对虾幼体的危害最大。

症状

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都容易感染聚缩虫,尤以蚤状幼体的糠虾幼体聚缩虫病危害最大。对虾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聚缩虫病的症状主要是体表似覆盖一层絮状白毛、消瘦、活动减弱、或在池边不动或在水中缓慢游动、趋光性差、极易沉入水底。聚缩虫群体较大,常附着在对虾幼体的头胸甲及腹部,呈粘滑的絮状附着物,肉眼可见。镜检则可见到聚缩虫附在对虾幼体体表及鳃丝上,若大量寄附在鳃丝上,便严重影响对虾幼体的呼吸、活动和摄食,使对虾幼体发育变态受到阻碍而死亡。

根据原虫固着的部位不同,病虾可有不同的表现。最常见的现象是鳃和附肢表面似被一层绒毛状物覆盖,偶尔也可见于眼球和背部甲壳处。原虫固着的部位,常因食物残粒或藻类以及其他外寄生性生物混杂其内,而呈现不同的颜色;也可因虾体内的色素反应而体色改变,如鳃可以变黑等。严重的患病对虾可因鳃组织的破坏出现全身性缺氧现象,如活动力低下、腹部肌肉浑浊,有时显得躁动不安,常游动于水面或挤在池边。在育苗期,一个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池水中有许多絮状团块,随充气产生的水流上下翻动或漂浮在水面上,这是由于纤毛虫固着在死卵颗粒或死亡幼体表面等所致。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体表、鳃部或附肢上有大量带柄的纤毛虫。如果是新鲜标本,可到聚缩虫因柄的收缩而不断呈现伸缩运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一步放大观察,可清楚地看到连在柄上的聚缩虫虫体和其表面结构。另外,还可发现聚缩虫的柄与柄之间有很多藻类、碎小颗粒存在。

发病原因

聚缩虫喜生活在有机质较多、盐度较低的静止海水中。虾苗培育池中投饲较多,尤其投喂豆浆、蛋黄等饲料,水质较易变坏,池中的有机物既为聚缩虫提供了食料又为聚缩虫提供了附着基。聚缩虫是通过端纤毛轮的自由游泳体在水中传播的,静水容易使端纤毛轮幼虫寄生在附着基上。如果在对虾蚤状幼体期,培育池内每天换水量少于全池水量的1/3,池水静止时间较长,池中有机物的含量则越积越多,聚缩虫在这种环境下就会迅速繁殖。严重时可使对虾幼体聚缩虫的感染率达到85%。在对虾育苗中,当其幼体发育至蚤状幼体第Ⅱ期时,就要投喂部分卤虫无节幼体,而卤虫无节幼体与卤虫卵壳很难分离干净,所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往往带有大量的卤虫卵壳,培育池内的卤虫卵壳成为聚缩虫的附着基。如果培育池内许多卤虫卵壳都附有聚缩虫,对虾幼体在很短时间内就会感染聚缩虫病,感染率可达80%。

防治措施

减少豆浆等代用饲料的投喂,在对虾育苗中接种单细胞浮游植物—硅藻、角毛藻等,并施化肥硝酸钾2ppm、磷酸二氢钾0.2ppm、硅酸盐0.1ppm,每日或隔日施肥1次。在池中繁殖单细胞藻类、作为对虾蚤状幼体期的饵料,减少豆浆等的投喂,从而减轻对水质的污染,改善外界环境条件,有利于预防聚缩虫病。卤虫无节幼体是对虾糠虾幼体和仔虾的饵料。由于卤虫卵壳上附有聚缩虫,所以在孵化卤虫无节幼体时,必须对卤虫卵进行消毒处理(50ppm的漂白粉溶液浸泡0.5~1小时),杀死虫体后,再进行卤虫卵的孵化。或待卤虫无节体孵出后,加热到50~60℃,烫死卵壳上的聚缩虫。另外,在投喂卤虫无节体时,除去卤虫卵壳,尽量减少将卤虫卵壳带进培育池中。

培育池中,发现对虾蚤状幼体附着聚缩虫时,要立即采用60目筛绢网箱进行大换水,日换水量占全池水量的1/3左右;发现糠虾幼体附着聚缩虫时,采用40目筛绢网箱进行大换水,日换水量占全池水量的2/3左右;发现仔虾附着聚缩虫时,采用20目筛绢网箱进行大换水,日换水量为全池水量。通过大换水,不仅能刺激对虾幼体快速蜕壳,使寄附在体表的聚缩虫脱落下来随换水排出池外,寄附在卤虫卵壳的聚缩虫,也随换水排出池外,从而使池水中聚缩虫数量迅速减少,病情即可减轻。同时加强投喂适口饲料,增强对虾幼体体质,加速蜕壳并提高培育池水温2~3℃,治疗效果更好。

(1)加强育苗和养殖系统卫生管理,养殖用水应沉淀过滤。保持水质清新,尽量避免水中存在上述原虫容易附生的有机颗粒(如死卵、食物碎屑和死亡幼体等)。
(2)育苗期可定期在亲虾池和育苗池内,按每立方米水体使用5~10毫升的福尔马林进行预防性处理,也可每立方米水体试用0.1~0.3克铜制剂药物。养殖期应尽可能保证养殖水体的交换。
(3)物理方法促进以对虾蜕皮。育苗期适当添加淡水或升温,养殖期大换水,均可促进对虾蜕皮,从而达到去除污着原虫的目的。采取这类方法的先决条件是虾(幼)体本身健康状况尚比较好,无其他内在性疾病。否则,如此处理后并不能促进蜕皮,或者在蜕皮过程中出现大量死亡。
(4)水体小、易于药浴的对虾,每立方米水体可用25~250毫升福尔马林每天药浴1~4小时,直到病情控制为止。
(5)国外有用氯胺和二硫酸奎宁(均按5克/米3水体使用)控制累枝虫等有效的报道。另外,国内探索使用制霉菌素治疗幼体聚缩固着,也有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