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中国对虾越冬期镰孢菌病

最近更新:2023-02-01

镰孢菌病也称镰刀菌病,是由不完全真菌纲的镰孢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症状 镰孢菌感染的中国对虾,造成的典型性伤害是鳃的黑化,但是也可以寄生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取患处组织镜检,可同时发现镰孢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菌丝体呈细长的树枝状分叉,不具横隔,直径2.24~6.76微米。分生孢子又称繁殖体,有大小之分。大孢子体是镰刀状(或者新月状),孢内具1~7个横隔,长度40微米左右。小孢子体外形多样,常见者为短棍状、肾形或者椭圆形,长13微米左右。环境不良时上述分生孢子还以厚膜孢子的形式出现,后者多由2~4个结联在一起,单个直径约6~9微米。

危害 患病初期,对虾体色通常转暗,鳃呈土黄色,严重时局部或整个鳃呈淡褐色或黑褐色,尤其鳃丝的末端,表现为黑褐色的斑点。病变部位的鳃组织较正常组织的硬结。显微镜下观察,鳃丝内充满镰孢菌的菌丝体及大小分生孢子、孢子有的可伸出鳃组织外,使鳃丝末端呈花簇状。镰孢菌一方面寄生于鳃组织间,使鳃组织受到严重破坏,鳃的呼吸机能受到阻碍。另一方面,镰孢菌的许多种还能产生三线镰刀菌素系列,三线镰刀菌素为一种真菌毒素,其毒性很大,可直接作用于虾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造成虾中毒死亡。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对虾呼吸困难,运动不平衡,反应迟钝,摄食能力差,最后静卧于池底而死亡。镰孢菌病还常和弧菌,丝状细菌、海壶菌、纤毛虫等病并发,使病情加重。

流行史 镰孢菌感染中国对虾多发生在越冬期和春季,尤其为越冬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些年来,河北、山东、福建、浙江等沿海都有所报道。镰孢菌广泛存在于水产养殖系统,并且对寄主没有选择性、亲虾、糠虾、仔虾都能被感染。越冬期和春季,由于长途运输而使虾体受伤,加之放养密度大,水温低,很容易发生此病。死亡率可高达90%。养成期的中国对虾镰孢菌的感染率较低。

治疗 镰孢菌不仅生命力强,且对药物耐受力也较强。国内外许多学者实验了几十种药物,却没有找到一种能抑制镰孢菌生长又对对虾没有毒害的特效药。目前,普遍使用的福尔马林20ppm两天浸泡一次,比较有效。也有人报道,用2ppm的二氯异氰尿酸钠可在10分钟内将其分生孢子全部杀死。故可用来清洁水体,预防此病发生。2ppm药浴治疗本病,2~3天后再追补,1~2ppm,以后每隔半月再用同浓度治疗一次,可以起到防治该病的作用。但控制镰孢菌病的关键在于低密度饲养和减少虾体的机械性伤害,这是减弱此病的最根本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