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鲯鳅养殖

2023-03-08

鲯鳅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养殖和增殖的理想种类。它对温度和盐度的适用性广而强。在海湾用网箱养殖。鲯鳅产卵次数频繁、生长快、成熟期早、饵料系数低。

亲鱼蓄养和产卵 利用人工诱饵在水面用曳绳的钓方式收集成鱼鲯鳅的野生和快成年的鱼。由于鲯鳅的个体大小和在水上层游动的特性以及蓄养中的习性,对蓄养的设备和条件有特殊的要求。迄今已知最成功的设备是Waikiki水族箱。亲鱼在其中能蓄养15个月。各种年龄的鲯鳅都要求有高度的溶解氧。溶解氧接近4ppm时,则会出现严重危险状态。成鱼和快成年的成鱼在蓄养中投喂以切碎的或整条冻鱼和头足类,定期补充凝胶状维生素、矿物质和脂质预制品。捕获的野生亲鱼在长到0.5米长时第1次产卵,而蓄养中的亲鱼当鱼龄为5、6个月时第1次产卵,通常隔天1次。产卵量与雌鱼大小有关。每条雌鱼第1次产卵量为1.5~3万粒,而较大者可产10万粒。一条雄鱼可供6条雌鱼卵受精。

卵的收集和孵化 透明、饱满、呈浮性的活卵通过传送门间隙流入环形池的中央内池,在内池被一网眼为500微米的网挡住,并在此过夜,然后用网将它们送入25升的孵化器中,通过旋转和虹吸管使正常卵和坏卵分离。室外覆盖有瓦垅式玻璃钢顶的孵化箱的水温为22~28℃。室内用最适恒温25~26℃孵化获得最大成功。卵和带卵黄囊的鱼苗能经受下降至28ptt的盐度。在盛有约200升水的孵化箱中孵化一小批(10万粒以下)卵,充氧并加2ppm的呋喃哂林。这种做法在整个孵化阶段是适合的。鱼苗在筛上轻轻被水冲洗,然后被送入养殖池中。在养殖池中充氧并进行水循环,使鱼苗保持悬浮状态很重要。

幼苗培育 鲯鳅通过几个不同的孵化期。从卵黄囊期到觅食。到后期幼体和到幼鱼,其习性发生变化,水质和饵料也应随之改变。

出膜通常发生在晚上或清晨。幼体在出膜后2~3天发育出有色素的眼睛和有功能的嘴(上颌尖和下颌尖) ,并进入环形池水流中,将身体弯曲成S形以觅食。在将幼体移入养殖池前,为使孵化箱和养殖池的水温及化学性质相差不大,通过虹吸管将孵化箱中的水吸出一半并注入养殖池中,然后再将养殖池中的水以每分钟相当于孵化箱容积的5%的水量注入孵化箱中。经过2~3次这种调匀后,将幼体放入养殖池中,每升水放养2个。在2~8天中投喂轮虫能获得最佳成活率。6~22天,鲯鳅幼体进入食桡足类阶段。大约在12~14天,幼体的腹鳍已出现,直肠盘绕,而且发育出数个器官。后期幼体会在池底度过更多时间,因此真空抽吸时必须严加注意。在6~22天投喂桡足类幼体,10~15天投喂海水丰年虫。在18~60天期间投喂鱼其鳅幼体(用3天的鲯鳅幼体作饵料最合适)。大约从30天开始,可投喂切碎的头足类、补充以维生素、鱼、鸡肉和牛肝。

鲯鳅幼苗培育阶段,养殖池的换水量应不断增加。

鲯鳅在前3个星期每日增重超过25%,但活饵料的生产必须跟上。25天的体重可达60~300毫克,视饵料、温度和健康而定。30天时超过1克,60天超过40克,90天超过300克,6个月可达2.4千克。饵料转化率约30%。幼体必须吃体重的83%(0.25/0.3=0.83)才能每日增重25%。通常投喂幼体体重的10.0%。同类相残可能引起严重的死亡。按个体大小将后期幼体分组饲养能减少这种损失。用人工饵料代替鲯鳅幼体做为后期幼体饵料,互相残杀可大大减少。

成鱼养殖 在适宜温度下,对孵化后30天的鱼种(约1克重)就可进行成鱼养殖。养成过程由6个阶段组成。6个阶段中每1个阶段都设有许多水池。随着鱼体的长大,依次移入较大的水池中。这种移植能保持最大的放养密度,而且能严格控制池中水质污染状况。

从一个水池转到另一个水池,大约每隔20天,因此整个养成过程约为120~130天;视养殖人员对需要生产鱼的个体大小而定。

在养成阶段需要优质的海水,溶解氧保持在5ppm以上。养殖池需要清洗、杀菌(网箱养殖除外)以破坏等寄生虫的生活周期。冷冻鱼和头足类是养成阶段的主要饵料,投喂这种饵料,为使鱼种达到1.3千克的饵料转换率为3.0~3.5。在选择和保存冷冻鱼时要谨慎小心,因为脂质的腐败会产生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