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刺参人工筑礁增综合养殖

2023-03-08

海区选择 原则是以适于刺参生活和繁殖为准,避风浪、水清肥沃,流缓通畅,有水团涡流,无淡水流入的内湾或海岛沿岸海区为好;水深2~20米(刺参有幼体在浅水区生活,随其个体长大逐渐向深水区移动习性,筑礁区以10米左右为宜,水清海区可达20米),水温4~30℃(池塘养参时,水面结冰,冰下刺参尚可生存,但水温不宜高于30℃),盐度28~33‰(短时间盐度在20‰时也不致死亡),流速每秒10~25米;底质以大型海藻繁茂的自然岩礁或大叶藻繁茂的砂砾,硬砂底质以及附近有刺参资源的海区最好,硬泥砂底质及泥含量不少于20%的泥砂底质亦可,最好是刺参饵料生物底栖微生物、底栖硅藻、原生动物、小型贝类、甲壳类、桡足类及其幼体种类丰富的海区为好。

参礁材料 岩礁、岩石、旧轮胎、废船、破旧车辆、聚氯乙烯渔礁、混凝土渔礁、绳索、条筐、树枝、竹条(后3种应防海蛆)等硬质物体都可作为筑礁材料。海藻、大叶藻是最好的刺参礁。

筑礁形式 海底爆破自然岩礁(一般岩质每千克自制炸药可人工造礁0.5~0.8千克);投石筑礁、(条状、堆状均可、或用条石塔筑桥状)、沉船、沉车、投放轮胎捆。竹筐(装满石块)、树枝捆、竹条捆(树枝捆及竹条捆应用石块等压牢);混凝土预制礁(方架形、三角锥、桌形均可)、聚氯乙烯渔礁制品(该渔礁国内尚未开发)等。外区、流大区礁堆(条)间距应小,礁体走向以横流为佳;内区、流缓区间距稍大,碓体走向以顺流为好;一般礁体间距2~3米。各种礁体均应尽最大力量造成孔洞,以便刺参栖息避害;在沙质底质海区移植大叶藻建成“草场”和在岩石上预先采上海藻孢子,建成“藻场”礁更利于刺参生长。大小以不能被泥砂淹没为准;预制礁以不防碍船只航行为准;如用石块堆樵,重量不小于30千克,以防被捕蟹拉贝者用网拉倒。

亲参移植 不仅为了移植繁殖亲体,也是疏稀育肥的措施。移植时间以4、5月刺参性腺成熟前进行,移植后当年即可进行繁殖;移植密度以成参总数和礁区条件决定,一般密度2~3头/米;移植时应防止长时间干燥,成参抵御敌害能力较强,可在水面上直接撒向海区,小个体刺参需用潜水员在水下撒播。

幼参放流 幼参放流一定要在水下进行。放流时可将幼参附着器直接压放在礁体上,或将幼参剥离后装入网袋、条筐内,再压放在礁体上,让幼参自行爬离,3~5天后再将附着器、袋、筐等取回;或将幼参附着器直接放入装满石块的条筐,沉入礁区,条筐作为礁体养参亦可,放流幼参的规格越大越好,因放流成活率与规格大小成正相关,体长规格以幼参自然状态时体长不小于1厘米。幼参放流时间以春、秋两季、刺参生长旺盛季节,在潮汐平流时进行以防流失。

管理 幼参放流时注意鲷科鱼、鲉科鱼吞食或鲉类捕食;大个体刺参敌害生物不多,同是棘皮动物的海胆虽与刺参争夺饵料,但海胆经济价值高于刺参,如饵料生物丰富礁区,可做为兼养品种。由于礁区的生态条件优越,贝类、蟹类大量繁生,参礁区往往成为“赶小海”者的“猎场”,除海区划片礁权处,还应进行日常看管,防止“赶小海”、“裸潜”者把礁体破坏而造致刺参增养殖失败;尽量创造良好的刺参栖息、繁殖生态环境,建造幼参天然采苗场和育成场,贯彻水产品繁殖保护条例,以较小投入获得较大经济效益。

轮捕间收 坚持不同礁区的轮流采捕、收大留小的间收和轮流放流、轮流采捕等计划生产,在采捕时,有计划留足亲参让其自然繁殖,以形成天然采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