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拖网渔业技术

最近更新:2023-03-15

拖网渔业技术

(一)底层鱼资源研究

1957年,我国与苏联合作,对黄、东海渔业资源进行调查。1958~1959年开展了全国性海洋普查和鱼类试捕调查。

195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市水产所)对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渔场进行拖网试捕调查。1960年,市水产所、东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东海所)先后对带鱼、小黄鱼和大黄鱼等越冬产卵场进行调查和开展了渔情预报研究,并在东海北部进行了多航次带鱼产卵场拖网试捕调查。

1973~1976年,市海渔公司、市水产所调查东海外海底鱼资源,开发了马面鲀新渔场。1979年起,东海所等在东海中、南部进行多航次的绿鳍马面鲀产卵场拖网试捕调查,基本掌握了主要产卵场的海域范围、产卵时间以及产卵习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市海渔公司施文谟等进行了五岛、对马渔场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1980年7月,在上海组成了“东海区大陆架渔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划”领导小组和科技协作组。1981年,东海所黄锡昌、郭南麟等进行了东海大陆架外缘和大陆坡深海渔场综合调查,填补了我国深海渔业资源调查和深水拖网捕捞技术的空白。东海所王明彦等进行了东、黄海拖网囊网最小网目的研究,提出以带鱼为主要捕捞对象的囊网网目尺寸的适宜范围,是保护资源的重要科研成果。

1981~1985年,东海所赵传姻等对东海区大陆架海域进行全面的综合调查。1985年撰写了《东海区大陆架渔业环境调查报告》、《东海区大陆架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报告》和《东海区渔业区划报告》,以及25种主要经济渔业种类专题报告。1986年出版了《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

1986年,东海所符锡金等完成了渔捞生产辅助指挥系统研究,能迅速、准确地提供海上各捕捞生产渔船的船位动态、网次产量、鱼种,并进行历史生产情况的查询和分海区品种的渔捞生产统计等。

1987年初,东海所、市水产所和市海渔公司分别组成了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海区站和上海站,对近海主要经济鱼类动态开展了季节性监测调查,发布调查情况和主要经济渔业资源变动趋势。东海所、市海渔公司对济州岛至见岛海区进行以马面鲀为主的底层鱼类资源调查,以及对对马渔场及日本海西南部海区进行调查探捕,使对马渔场马面鲀生产延伸至日本海西南部海区。

(二)拖网捕捞技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本市引进一艘德国舷拖机动渔船。民国10年(1921年),从日本引进两艘内燃机双拖渔船。此后,舷拖和双拖渔船有所发展。

1955年起,上海水产公司(以下简称水产公司)对四片式的手操网进行调整,使国产250马力混合式双拖渔船投入生产。1957年,水产公司研究开发成功轻网快拖,1962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轻网快拖创造发明鉴定书”。1958年,水产所进行单船变水层拖网研究,研制成栅型网板。

1966~1976年,本市机轮拖网渔业处于停滞状态,郊县海洋渔业逐步淘汰了原来的木帆渔船,基本上实现了机帆渔船化,采用轻拖网进行作业。

1977年,市水产所等成功地进行网具系列模型试验,撰写了《机轮拖网模型水池试验报告》和《机轮对拖网模型系列水池试验报告》。1977~1979年,市海渔公司张鹤林等进行双船底拖疏目大网的试验研究。1979~1981年,市海渔公司进行双船变水层拖网研究。

1984年,市郊渔业指挥部等研究设计了一种虾蟹兼捕、一网两获的虾蟹拖网。上海市水产局(以下简称市水产局)区划办等完成了上海市海洋渔具调查和区划。这是建国以来上海市第一次对集体渔业的海洋渔具调查。1987年,上海市郊区渔业指挥部在市郊机帆渔船上试验变位底拖网,东海所伍贻惠、乐伟章等研制成国内唯一的具有先进设备的渔具模型试验水池,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