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闽北地区泥鳅人工繁殖

最近更新:2023-04-05

催产期

在闽北地区,1龄的泥鳅即可达到性成熟。在4~5月份即可进行人工催产,催产的适温为18~26℃。

亲鳅选择

可从池塘、稻田、沟渠、溪河等处捕捉或从农贸市场上购买,从中选择体质健壮,无伤无病的个体作为亲鳅。在繁殖季节要求所选的雌鳅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微红,体长12厘米以上。雄鳅也应尽量选大的个体,这样的雄鳅精巢大,储精量多。经选择后的亲鳅一般不需精养培育即可用于催产。

雌雄鉴别

雄鳅:胸鳍较小,长而尖,第二根鳍条较粗长,若放在平底瓷盘上,它的胸鳍末端往往上翘,背鳍下方两侧体上还有一条肉脊状小隆起。雌鳅:胸鳍较宽而末端园,第二根鳍条不特别粗长,背鳍下方体侧无小隆起。在繁殖季节,性成熟的雌鳅腹部膨大,富有弹性,生殖孔红肿,游动缓慢。产过卵的个体在腹鳍前上方两侧体上有一白斑点。

人工催产

每尾雌鳅可单用鲤鱼脑垂体(PG)0.5~1毫克,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00~400IU,或A型混合激素0.5~1个单位,也可以混合使用HCG+PG,剂量为(200~300IU)+(0.1~0.3毫克)。雄鳅的剂量均减半。采用一次背部肌肉注射或胸腔、腹腔注射均可,但以背部肌肉注射较好操作,若是体腔注射要特别注意进针深度,以免伤及内脏。由于泥鳅个体较小,所以要选用较小的4号或41/2号针头及医用皮试注射器。每尾亲鳅注射的药液一般根据鱼体大小控制在0.1~0.2毫升左右。此外,泥鳅体表粘液多,在注射时要用纱布或毛巾包住亲鳅,以免鱼体滑动而影响注射操作。注射后的效应时间与水温关系密切,当水温为19~23℃时,效应时间14~18小时,25~28℃时,效应时间约8.5~12小时。为了使亲鳅在翌日凌晨或上午发情产卵,注射时间一般安排在当天下午或傍晚。

产卵受精

经人工催情后可采用两种方式获得受精卵:自然产卵受精:把注射后的亲鳅按1:1~1.5(若雄的个体较小应按1:2)的比例放入40目的网箱或者小水泥池内,让其自然交尾产卵受精。泥鳅对产卵的生态环境要求不严格,即使是静水状态也正常产卵。产出的卵具弱粘性,因此可在产卵池(网箱)中放入棕丝等附着物用于收集受精卵。人工授精,即根据效应时间和发情情况,捞出亲鳅进行人工采卵授精。采精时一般是用剖腹方法取出两条乳白色的精巢。人工授精又可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授精是把剖腹取出的精巢放入干燥的研钵中,剪碎研磨后立即挤入卵粒,用羽毛轻搅再加入清水漂洗几次即可孵化。湿法授精是先在剪碎研磨后的精巢中加入0.5~0.7%的生理盐水(按每尾精巢加入10~20毫升)制成精液,随后立即挤入卵粒,同时用羽毛搅动,再逐渐加入清水漂洗数次。人工授精的关键是要掌握好适宜的采卵时间。在效应时间内,若轻压雌鳅腹部,卵即畅流,流出的卵粒呈橙黄色,晶莹透亮,大小均匀,具弹性,此时即是最佳采卵时间。若卵粒不易挤出或挤出的卵粒弹性差,呈“糊状”,则这些卵的受精率低。

孵化管理

受精卵可放入网箱或小水泥池中进行静水或微流水孵化。若是大批生产,也可将脱粘后的卵放入孵化缸或孵化槽中孵化,特别是当受精率不高时,采用流水孵化,可防止水质腐败,有效地提高孵化率。孵化密度以每升水放卵400~600粒为宜,流速控制在能使卵粒翻动为宜,当鳅苗孵出后可适当减少流速,受精卵的适宜孵化水温为20~25℃,孵化时间因水温而异,当水温为20~24℃时,孵化时间约32~38℃小时,而当水温上升为25~28℃时,孵化时间缩短为21~25小时。刚孵出的鳅苗全长约3.2毫米,全身透明无色,多侧卧水底,偶尔作向上垂直游动,出膜后约2小时,仔鱼能用吻端使身体呈悬挂状地吸附在水面、水草、棕丝以及孵化器具的壁上。出膜后24小时,仔鱼全长达4.2毫米,体色素加深扩大,鳃盖后缘露出较长的外鳃丝。出膜后60小时,仔鱼全长约5毫米,卵黄囊接近消失,仔鱼多平卧水底,并已开口摄食藻类及小型浮游动物,此时可投喂适量的熟蛋黄作为辅助饵料。仔鱼出膜后3天左右,主动摄食和游泳能力进一步增强,此时可下塘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