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大眼鳜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2023-03-07

大眼鳜属鲈形目、鮨科、鳜属。终生以鲜活鱼虾为食,是典型的肉食性凶猛性鱼类。大眼鳜分布于长江水系以南和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等天然水域,尤以珠江水系为丰。

目录

亲鱼的培养及产卵孵化

亲鱼放养于2~4亩,水深约150厘米的鱼池中,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投喂鲜活“饵料鱼”,雄鱼2龄可达性成熟,雌鱼3龄亦可达到性成熟。亲鱼选择要求:雌鱼腹部膨大松软,前后轮廓明显均匀,轻压腹部有少许淡黄色或桔黄色卵子流出,卵粒分散,均匀有光泽。雄鱼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后能自行扩散。雌雄亲鱼搭配比例为1:1或3:2。催产药物用鲤鱼脑下垂体(PG)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均可。催产后的亲鱼分别放于(200×100×80厘米)水池中蓄养,3~4小时换水一次。水温25~28℃,经25~30小时,及时检查亲鱼,进行人工授精。由于大眼鳜鱼卵比重稍大于水,孵化时可借助水流翻滚。在水温25~28℃时,约需45~48小时出苗。鱼苗脱膜3天后,即能自由游泳,开口摄食,便可移入苗种池培育。

苗种培育

刚孵出的仔鱼全长0.28~0.35厘米,卵黄囊未消失,由于身体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多静卧池底或作短暂垂直游动,经24小时后,体色由半透明变至灰黑色,可作水平游动,48小时后形成雏型口,此时肠管较短,随着出现上下颌,口中出现小齿,到72小时后,卵黄囊基本消失,鱼苗即开口摄食。由于大眼鳜食性是终生以鲜活鱼饵为食,要求在鳜鱼苗孵出后立即孵化其他鱼苗作为开口饵料,饵料鱼苗要求身体细长,以不大于大眼鳜鱼苗口裂度能吃进为准。由于同批孵化出的鳜鱼苗个体大小的差异,在饲养过程中,如投喂饵料不能满足其群体摄食的需要,亦会出现相互残食现象。一般出膜3天的鳜苗,每天需摄食1~2尾鱼苗,7天后增至5~6尾鱼苗,14~15天增至15~20尾鱼苗。在饲养管理中,当鳜苗长至1.5厘米时,应及时分池、转入较大鱼池(4米×2米×0.5米)培育,每平方米放养200~300尾,再经10天左右,鱼苗长成2.5~3.0厘米时,即成为鱼种,可移入池塘进行混养或单养。

鱼病防治

大眼鳜人工繁殖过程中,从受精卵开始,经胚胎发育,孵出鱼苗,直至培育成2.5~3.0厘米的鱼种,均易受到各种鱼病的危害。首先是胚胎发育阶段易患水霉病,尤其是在孵化早期的3~4月上旬,水温大都偏低在20℃左右,受精卵易感染水霉菌,形成白色絮状物包围住胚胎,至使胚胎变成灰白色而坏死解体,可用1~2%食盐水对鱼体消毒,或用孔雀石绿液5ppm浸洗。出膜后的鱼苗种,主要是寄生虫病危害,计有斜管虫、车轮虫、指环虫、口丝虫和小瓜虫等,其中尤以斜管虫和车轮虫危害最大,病鱼症状表现为鱼体发黑,不摄食,慢游水面或颤抖,狂窜衰竭而死。常用药物如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ppm或用0.2ppm敌百虫液全池泼洒,能收到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