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持续雨天鱼塘管理

最近更新:2023-01-29

在淡水鱼类池塘精养的环境条件下,做好鱼塘管理工作,是保证鱼类正常生长,使之达到预期产量的关键环节,而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指适当的投饵、施肥、控制水质。由于鱼类属变温动物,把适当的水温作为鱼类生长的基本指标,就我国大多数地区而言,3~10月为鱼类生长期,而此间有两个最佳生长期,即4~7月上旬和9~10月上旬。加强最佳生长期内的鱼塘管理,对保证池鱼正常生长更有其特殊意义。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每年的5~6月常会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此时即使水温适宜,但由于气候反常,打乱了池塘中鱼类赖以生存及生长的正常的水环境,致使鱼类染病,生长停滞,甚至死亡,往往对渔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水质 阴雨天气的气象特征主要是光照对水体的作用减少乃至消失,而光照的消失足以成为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水体中溶解氧的充足与否是制约鱼类生长及生存的重要因子。而溶氧的来源90%左右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在持续两天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力减退至低点,每升水体溶氧量往往降至3毫克以下。在低氧和缺氧的情况下,有机质分解受到抑制,水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受到破坏,营养盐类的再生成就发生了障碍,还会导致腐植酸类的积累,在嫌气微生物的分解和还原作用下,还会产生如硫化氢一类的特殊毒物。腐植质过多还会导致pH值下降,与毒性产生协力作用,使池水陷入毒化状态。而pH值的下降,可引起鱼类致病菌的大量繁殖,同时,鱼类对饵料的消化率也会随之降低。

饵料生物种群变化 在上述水质条件下,可食浮游植物生长量远远不能满足滤食性鱼类的摄食量,最终可导致资源的枯竭。此时,池水大多呈黑褐色或青黑色,这种水体中常以鱼类不能利用的蓝、绿藻为主体,而蓝藻的过甚又是池塘产生“水变”的重要因素,加速了鱼类生存条件的恶化。

上述两点对鱼类的生长生存可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实践证明:每升水中溶氧低于2毫克以下,鱼类就会发生轻度浮头;至0.6~0.8毫克时严重浮头;降至0.3~0.4毫克时就开始死亡。pH值低于5.5时,不仅影响鱼类生长,还可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在拉网操作密集的情况下,便可一触即发,导致暴发性鱼病的形成。而蓝藻类所致“水变”及众多增大池水氧债的因子,又成了降低pH值及溶氧量的潜在因素。由于持续雨天,还会影响池塘青饲料的正常生长。故此,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是至关重的。

管理 主养鲢鳙鱼的池塘,应将以施肥为主改为以投粉状、糊状精料或草浆为主。粉碎性饲料可直接为滤食性鱼类所食,既可解决吃食问题,又可避免猛肥造成的池水缺氧恶化,并可减少浪费,改善池塘环境,促进鱼类生长,直接提高经济效益。主养吃食鱼的池塘,如青饲料供应不上,应及时补足精饲料,做到精青配合使用,但其不能占鲢鳙的精料指标。鲢鳙应根据水质状况,以鱼重的3~5%投放精饲料。做到有太阳才施肥,根据水质状况,以少施勤吃为主。以无机肥料为主,严禁在水中直接堆放大草培肥或投放未腐熟的有机肥,以减少耗氧因子。如池水已灌塘,可串换一部分,补充一部分自然水域的新水,以直接增加溶氧及可利用的浮游生物种群,有条件的必须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如无增氧机,亦可适时投放长效鱼浮灵,增大溶氧源,以解决池水的缺氧问题。强化鱼病防治措施,除常规寄生虫病的防治外,重点预防传染病。有条件的单位应配置漂白粉有效氯测定仪。含氯量30%的漂白粉作为常规药物,在精养鱼塘使用时,必须用连续2次的方法,即间隔24小时1次,每次1~2ppm。无法测量的,最好使用生石灰,一般半月1次,每次以30ppm浓度泼浆为好。亦可按市面供应的有效新特药物进行防治,并及时清除残饵,注重食场及池塘的定期消毒,清除污染源。如池鱼已感染出血性腐败病,必须按上述方法及时治疗,严禁拉网捕鱼,实践证明,此时上网的鱼如有回池的,回池多少可死多少。正确使用捕鱼网具。如池鱼载重量较大,在感染病的前提下,可选用较大网目的网具捕鱼,尽量使不上市的鱼不上网,以减少受伤机会,防止细菌感染。在已发病的鱼塘用过的网具,不经常消毒处理禁止串地使用,以避免人为的传播鱼病。加强青饲料管理。及时防治蚜虫。刈割时间最好在停雨后,以免投苗。缺苗处可适时时间苗移栽,适时追肥。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https://www.59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