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高产鱼池水质的特点与改良措施

最近更新:2023-01-29

精养鱼池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鱼产量受很多因素制约与影响。其中水体生态因子的变化,关系到水质的好坏,最终也反映到养鱼产量的高低。产量越高,水的问题就越显突出,往往成为提高单产的限制因素。了解水质变化特点,并采取有效改良措施,是养鱼高产的关键所在。

水质特点 高产鱼池一般要求在鱼生长季节4~10月份透明度达到18~30厘米,其中5~9月份应在18~25厘米范围内。透明度是水质肥瘦的直观反映,与鱼产量有明显的相关性。

溶解氧 氧气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水中鱼、虾、贝、藻的呼吸都要消耗氧气,水中有机质、底泥的分解也要耗大量氧气。水中溶解氧量少且多变。由于高产,往往使得鱼类面临缺氧,造成浮头或大量窒息死亡,因此高产精养池对溶解氧变动也有特别要求。通常高产鱼池表层每升水溶氧下午在5.5~18毫克范围内变动,底层则在4~8.0毫克幅度内波动,凌晨6时左右,鱼池溶氧最低,已接近鱼浮头临界值每升2毫克溶解氧含量。不致于影响鱼类正常生长、要增加产量,还需采取相应措施。

耗氧量 高产鱼池耗氧量变动较大,波动范围一般在10~25毫克/升之间,其平均值在12~15毫克/升,因此13~15毫克/升已是肥水的标志

酸碱度 养鱼水体适宜pH值范围为7~8.5,高产池水一般呈弱碱性,pH值稳定在8左右,鱼池的缓冲性较好,有利于鱼的生长。

氮磷营养元素 高产池的三种无机氮总量1~3毫克/升,其平均值1.5毫克/升左右。可溶性磷酸盐含量在0.1~1毫克/升,平均值0.2~0.4毫克/升。氮磷比为7∶20。三氮中铵氮约占60~75%,硝酸盐氮占20~24%,亚硝酸盐氮占1~2%,氮磷比例较为合理。

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为扁形膝口藻、隐藻、蓝隐藻、绿球藻、十字藻、衣藻、小球藻、栅藻、小环藻、直链藻、平列藻、裸藻等十余种。浮游动物优势种为轮虫,主要种类为晶囊轮虫、裂足轮虫、疣毛轮虫、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等。枝角类、桡足类很少,其生物量不超过1毫克/升。浮游植物个数在104~2×104万个/升之间变动,生物量在30~110毫克/升间波动,平均值在60~80毫克/升间,浮游动物量约占浮游植物量的1/4~1/3。浮游生物量与鱼产量成正相关。养鱼高产关键之一是看水养鱼技术。渔民通常根据水色来鉴定水质也就是这个道理。鱼池水色主要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来决定。

改良措施 在鱼的生长季节4~6月,每月1~3次,每次使鱼池水位升高10厘米,在7~11月每月2~6次,(视产量而定)每次升高10厘米。既补充了鱼池溶氧的不足,又改善了水质条件。亩单产500千克以上原则上要求每10亩鱼池配备1台2.5千瓦的增氧机。在4~6月份每天1~3小时,7~11月份每天4~8小时,视产量而定。在5~9月,每月定期用泥耙翻动底泥1~2次,使底泥营养成分在水中溶解释放出来,从而达到施肥,减少底泥耗氧,改善水质目的。在鱼类的主要生长季节5~9月份,施用氮、磷比为1∶1的化肥,每亩每次4~5千克,每3~4天施1次。既增加池水生物量,又达到生物增氧目的。在5~8月每月用生石灰水溶液全池遍洒1~2次,使每千克池水含药量为25~30毫克。利用水泵提水和虹吸现象将若干池塘串连,使一池表层水通过池埂埋设的涵管或涵洞(有一定倾斜度)流入另一池水体中下层,从而使所有串连池塘水体上下对流达到交换目的,改善了池水中下层溶氧的明显不足,大大提高养鱼单产和水体载鱼量。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https://www.59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