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池塘水质管理

最近更新:2023-01-29

鱼类生活在水中,水域环境的好坏,对鱼类的生活和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鱼池的环境条件,包括许多因素,如温度、浮游生物、有机物、溶氧、各种无机盐类等,其中对养鱼起主要作用是溶氧和饲料生物。

水质与溶氧的关系 水质较清淡,水中溶氧较高,鱼类不易发生缺氧浮头现象,而水质肥浓,鱼的饲料生物(浮游生物)多,长得快,但在夜间,常会发生缺氧浮头,甚至有泛池死鱼的危险。因此,水质管理的中心内容就是要通过人为措施进行培育肥水,调节溶氧。

优良水质的标准 判断水质肥浓是否适当,主要是看水色,水色是池水中悬浮物质和浮游生物组成的反映,是调节、掌握水质的依据。凡是水质符合“肥、活、爽”这三个字,就是好水,这三个字的具体标准是:肥一透明度适中,约25~40厘米,这种透明度表示水中浮游生物量丰富、适宜。活一所谓活是指水质会不断变化,它有三种表现:一是上午水质较淡,透明度大,下午水质较浓,透明度小。除了每天有日变化,每隔几天或更长时间会浓、淡交替出现。二是有水华出现,水华是在无风晴朗之日,水面出现一条条,或一块块浓淡相间的颜色,并不断移动。水华有程度不同之分,条状水华是最理想的水质,水的肥浓适中,浮游生物组成好,可消化种类多;而大片云状水华,是水质过肥的象征,是“转水”的先兆,必须及时注水。三是下风有油膜浮在水面,有粘性,发泡,一般上午呈黄褐色,下午呈绿色,渔民称早红夜绿。爽一水质看起来浓而不混浊,呈油绿色(包括蓝绿、黄绿色)或红褐色(包括茶色),表示浮游生物组成好。

调节措施 控制水质的主要措施是合理的施肥。有机肥经水中的细菌分解,产生大量营养物质,为浮游生物利用,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质变肥,增加了池水溶氧,也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但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也要消耗大量氧气,这是施肥的消极作用。要施好肥,培育好水质,避免其消极作用,尽可能合理地使用肥料,提高施肥的效果。冬季水温低,溶氧高,耗氧低,此时施入大量基肥,经长时间的分解,不会产生氧的急剧减少,而当春季水温上升时,水质转浓,池水中饲料生物就会大量繁殖,有利于鱼类生长,此时施肥应次少量多,施肥量约占全年的40%。春肥补:3~5月,浮游生物已大量繁殖,鱼类摄食明显增长,即将进入浮游生物生长高峰期,此时应补施肥料,这时施肥应次多量少,约占总量的25~30%。6月到8月,正处于高温季节,是投饲量最大的时期,耗氧量大,一般高产池塘基本不施肥,如水质较淡,施肥量也要次多量少勤施肥,保持水质肥活,保证鱼类后期长得肥满,施肥量约占总量20~25%。上面谈的是全年施肥的方法,在每次施肥时,要根据水质情况而异,水质清淡要适当多施肥,水质肥浓,施肥后要加注新水。

加水是调节、改良水质最有效、最主要的措施,加注新水带进氧气和某些营养物质,冲淡了池水新陈代谢产物,加速生物的新陈代谢,消除了不利影响,同时亦提高稳定了池塘容水量,增加鱼类在池塘中的活动空间。冬季放种时水深约1米,水浅易肥,水温容易升高,也有利于今后加水;夏季,虽已接近最高水位,但为调节水质,每隔10天左右注加新水,每次加水15~20厘米;9~10月,外河水位下降,但此时鱼类存塘量大,为保证鱼类有宽畅的活动场所和稳定的水质,仍需加水保持水位。

增施石灰,提高池水二氧化碳的平衡能力。施放的石灰,最好用粉灰,对pH值的影响小,施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15~20千克/亩。对于盐碱地的鱼池,因碱度高又不缺钙,使用石灰会使磷酸盐急剧沉淀,严重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造成低产。当鱼池中大型浮游动物一水蚤、轮虫过多时,由于它们捕吃浮游植物,会使池水变清,产生缺氧浮头。在高产池塘,鱼种放养量高,且多放养鳙鱼,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但早春有时也会发生,可用0.3~0.5ppm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

机械搅水,增加底层水溶氧。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https://www.59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