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盐碱地池塘养鱼

最近更新:2023-02-28

池塘条件

凡是硫酸或碳酸盐型的土质,含盐量1.5~9‰。pH值8~9、碱度4~4.5毫克/升的半咸水质,均可挖池养鱼。池塘面积5~15亩,水深1.5~2.4米,同时要有注排水设施。水源为无污染的地上水,如自然水源不足,每50亩池塘配备一眼机井,作为补充用水。鱼种放养前7~10天池塘要进行消毒,其方法是:硫酸盐型池塘,亩施生石灰125千克,碳酸盐型池塘,亩施漂白粉5~10千克。鱼池消毒后,注水80~100厘米,亩施基肥(发酵的人畜粪便)200~400千克,以培肥水质,为鱼种下塘提供天然饵料。鱼种放养,养殖品种根据耐碱度能力依次为:梭鱼、鲫鱼、鲤鱼、罗非鱼;草鱼、鳙鱼、鲢鱼、青海湖裸鲤和瓦氏雅罗鱼可以作为引进品种。鱼种规格因品种而异:鲢鳙鱼种尾重30克,鲤鱼、罗非鱼、草鱼种尾重50克。放养以秋放(10月)为主,春放(翌年4月)为辅,,以提高成活率。鱼种放养量依放养品种和产量指标而定:滤食性鱼类生长倍数为6~7倍,如计划亩产300千克,则亩放鱼种50~45千克;吃食性鱼类生长倍数为5~6倍,如计划亩产300千克,则亩放鱼种60~50千克。放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以滤食性鱼类为主,鲢鱼60%、鳙鱼15%、鲤鱼10%,草鱼15%;以吃食性鱼类为主,鲤鱼(或罗非鱼)60%,鲢鱼20%、鳙鱼10%、草鱼10%;滤食性与吃食性鱼类并重,鲢鱼45%,鳙鱼5%,草鱼35%,鲤鱼15%。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梭鱼为主,搭配鲢、鳙、草鱼。为解决本地鱼种不足,可于6月中旬,每亩成鱼池套养夏花800~1000尾,当年育成重30~50克的鱼种,满足下年成鱼养殖的需要。

饲养管理

鱼种下塘后应视池水肥度适时施肥。5~6月以有机肥(发酵的人畜粪便)为主,10~15天1次,亩施150~200千克;也可在池角用艾蒿等大草压绿肥,7~10天1次,亩用量200~250千克。7~9月施用化肥,其氮磷比例是碳铵与磷酸钙为1:1或尿素:过磷酸钙为1:2,5~7天泼施1次,每次亩施尿素1.25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用水将化肥溶解,先施磷肥,后施氮肥,在晴天的中午(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全池泼洒。投饵根据不同养殖模式而定。吃食性鱼类为主投喂人工颗粒饲料,其饲料配方为:鱼粉12~15%、血粉2%,肉骨粉3%,豆饼10~15%,花生饼15~20%,棉仁饼20~25%,玉米8%,麸皮15~17%,小麦3%,添加剂适量。每天投饵2~4次,并训食,日饵量为池鱼体重的1~5%。7~9月是关键季节,要强化饲养管理,投饵量占全年总量的60~70%。饲养草鱼主要投喂青草,每天上、下午各1次,定点投喂,日投草量为池鱼体重的50%左右,青草以当天吃完为宜,滤食性鱼类为主或滤食性与吃食性鱼类并重的养殖横式,采取投饵与施肥相结合,根据不同季节和放养量确定投饵和施肥量。盐碱地养鱼池塘要求池水溶氧5~8毫克/升,透明度25~30厘米,因此还须经济注入新水,及时调节水质,使池水含盐量控制在4~5‰。在整个饲养期间,特别是7~9月,每隔5~7天加注1次新水,每次注水量5~10厘米,随着水温升高和载鱼量增大,逐月增加池水的深度(4月1米,5月1.2米,6月1.5米,7月2米,8月2.2米,9月2.4米)。除了注入井水和定期施肥外,还可以采取注入生活污水的方法调节水质,施用量可控制在池水的1/10~1/2,施用前要检查有害物质(重金属、有机磷)的含量,解决曝气和稀积的问题。此外,高产池塘(亩产成鱼500千克以上),每10亩水面要配备1台3千瓦增氧机,夏季于晴天凌晨和中午开机2小时左右,闷热和阴雨天视鱼的活动情况随时开机。池水每年需全部更换1次,以减少盐分的积累。盐碱地池塘的主要病害是三毛金藻和H2S中毒。三毛金藻的发病季节在3~5月,病鱼游向鱼池四周,反应迟钝,尾、背、腹鳍不能摆动,鳃盖、眼眶、下颌、体表充血,红斑大小不一,病鱼不浮头,而是在麻痹的状态下呈现呼吸困难死去。防治方法:每亩用黄土10千克加水3~4倍搅成泥浆均匀泼洒效果较好。也可在施用黄泥浆后每亩再泼洒15千克生石灰水,能基本控制死鱼现象。定期泼洒0.7~1ppm硫酸铜或敌百虫可以起到预防作用。H2S中毒是硫酸盐型土壤池塘的主要危害,发生季节在7~9月,发病时上午10点病情仍不减轻,并有大量底层鱼类死亡,此现象有别于缺氧浮头症状。防治方法首先要注入新水调节水质,充氧曝气加大水体溶氧;若池水pH值偏低,可采取泼洒1.5ppm漂白粉或适量生石灰处理。利用池埝种植饲草(如苜蓿等),既可降低土壤盐碱度,又可为养鱼提供青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