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百科

刺参

最近更新:2023-01-29

刺参 Stichopus japonicus

俗称灰刺参、海参。海参纲、楯手目、刺参科。体呈圆筒状,体壁较肥厚。背面略隆起,具有4—6行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的圆锥形肉刺。腹面平坦,管足密挤,排列成3行不规则的纵带。口位于前端,偏于腹面,周围有楣状触手20个。肛门位于后端,偏于背面。一般体背面黄褐色或黑褐色,腹面黄褐色或赤褐色;部分个体呈绿色、紫褐色、灰白色。体长一般为20厘米左右,大者可达40厘米。栖息于水深3—15米的水质澄清,水流平稳,无淡水注入,海藻丛生的岩礁或细泥沙底质水域海底。利用足管和肌肉的伸缩,可在海底做迟缓运动。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有夏眠习性,夏眠时停止摄食和运动,时间约在7月中旬至10月上旬。水温过高,水质混浊及受到强烈刺激时,常把内脏自肛门排出。再生能力很强,损伤和排脏后都能再生。主要食物为硅藻类、褐藻类及含有机碎屑的泥沙。2龄可达性成熟。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生。生殖期5—7月。分布于黄海、渤海。常用潜水采捕,扒拉网、底拖网渔具可兼捕。可鲜食,亦可加工成干品骨参或盐渍咸品。营养丰富,不低于人参,故名海参,为海味八珍之首。药用食疗价值较高,具有补肾壮阳、益气补阴、止血、消炎等功效。《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规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可捕标准以达到性成熟为原则。《辽宁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规定,禁渔期渤海为6月20日—8月31日,黄海为6月1日—8月31日;最低可捕标准为鲜品全长17厘米,1次加工品7厘米;每捕捞一次,低于可捕标准部分的比例,不得超过3%。《大连市特种海产品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禁渔期为省规定,最低可捕标准为鲜品全长17厘米或重量为150克;应办理专项捕捞许可证。

刺参刺参

外部形态 体长筒形,似黄瓜状,背部隆起,具有4~6行圆锥状的肉刺,故名刺参。腹部平坦,有许多管足组成,口位于体前端稍偏腹部,周围有20个楯形触手,能自由伸缩。

生态习性 生活在盐度较高、海藻丛生的泥沙海底。白昼蜷伏在乱石缝隙中间,夜里依靠管足与身体的收缩,缓慢爬行寻食,依靠口、触手探索,将有机碎屑、底栖微小动植物连同泥沙吞食。刺参若遇到化学污染、油腻等刺激,会将内脏全部或部分从肛门排出体外。再生能力很强,经2个多月又能生出新的内脏,即使将身体切成2~3段也能全部长出。刺参有夏眠的习性,当水温升至20℃以上,就停止摄食与运动,身体变硬,潜伏于石块缝隙夏眠。秋天来临,水温下降到18℃,开始苏醒、摄食。刺参生长缓慢,一般要2~3年才能长成商品规格。

繁殖习性 雌雄异体,在外形上不能区分,生殖孔很小,成裂缝状,位于头部的背面,距离触手环105厘米。在北方6~8月,海水温度达到17~18℃便是刺参繁殖期,性成熟的亲参夜间活动频繁,头部抬起摇摆,一般是雄性先排精,似一缕白色烟雾,徐徐散开后使水体呈乳白色。大约相隔10~30分钟,雌体产卵,呈橘黄色绒线状,1次产卵30~50万粒,最多可达500万粒,属沉性卵。成熟的卵呈圆球形,水温20~26℃,受精卵发育较快,经20小时左右,幼体出卵膜,水中浮游、摄食,再经过12~15天,即可变成稚参附着于水底。

饵料 刺参幼体在大耳幼体之前,可投喂浮游单胞藻。适于刺参夏季繁殖的需要。单胞藻的每日投喂量可按育苗池水体来计鼻,前期为培养水体的1%,后期为2%。当发育到大耳状幼体时,要及时在池中投放附着基,如石块、贝壳、瓦楞状塑料板,供转入底栖生活的幼体附用。附着基在投放前2周,应先在培养底栖硅藻的池中浸泡,使其表面附生大量硅藻,为附着的樽形幼体、稚参备以充分的饵料。当极大部分幼体都会着后,可加大换水量,并适量施加无机肥(氮肥1ppm,磷肥0.1ppm),可促使硅藻繁殖。

当人工培育的幼参,长到1厘米左右,一般在当年10月,可将幼参连同附着基一起,潜水投放到预先勘察、改造过的海区。放养海区的选择:要求潮流畅通,风浪较小,盐度稳定,海底有藻类丛生,水深在3~15米的内湾。若海底岩礁平坦,可人工投放石块堆积,有利于有机物的沉积和刺参隐蔽。

刺参的收获可以春秋两季进行。春季在4~5月;秋季在10~11月,采用潜水采捕。采收的刺参用刀从肛门入切口1/3,排除内脏后,称取皮参,待凉透后加盐30%拌匀,盐渍2~3个月再入锅煮沸再加盐30%,直到参体发硬,体表出现盐粒结晶为止,出锅后投入木炭灰中,拌成乌黑色再晒干。晒干的刺参只要保持干燥,数年不会变质。肠子也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品,将肠子剖开,去除泥沙,洗净、沥尽水分,加入细盐拌匀,冷藏即可出口。

参考资料

水产百科:https://www.59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