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taneous magnetization
简介
物质在没有外磁场时由于内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磁有序现象,称为自发磁化. 呈现自发磁化的材料,通常指铁磁体,广义说包括反铁磁体和亚铁磁体.
Weiss分子场理论(1907年)是第一个说明铁磁体自发磁化的理论. 这个理论基于下列两点假说: 1.低于Curie点时,铁磁体由许多自发磁化的小区域(磁畴)组成,材料的总磁矩是各个磁畴磁矩的矢量和; 2.存在很强的内场(分子场)使畴内的原子磁矩一致排列,导致畴的自发磁化. 据此,可以导出Curie点存在和Curie-Weiss定律,磁畴的存在后来为实验和理论所证实.
Heisenberg铁磁性理论(1928年)阐明Weiss分子场的本质是电子自旋的交换作用.电子自旋的交换作用能其中,
和
是第i和第j个电子的自旋角动量,Jij是电子i和电子j之间的交换积分.如果交换积分是正的,则自旋趋于一致平行排列,产生铁磁性;如果交换积分是负的,则自旋趋于反平行排列,出现反铁磁性.
Néel反铁磁性理论(1932年)认为反铁磁体中的磁性离子分布于两种或更多的亚点阵中,互相穿插; 内部相互作用(交换作用)使不同亚点阵的磁矩趋于反平行排列. 基于分子场理论,阐明了反铁磁性的基本特征,在有序温度(Neel温度)以下呈现自发磁化-反平行磁有序,在没有外磁场时不显示净磁矩;高于Neel温度时,遵从Curie-Weiss定律,并具有负的顺磁Curie点. 在亚铁磁体,不同亚点阵的离子磁矩在内部相互作用下趋于反平行排列. 在低于有序温度(Curie点)时,向上和向下的磁矩只是部分地抵消,故没有外磁场时存在净的未抵消的磁矩,呈现自发磁化. Neel在1948年首先命名为亚铁磁性,并发展了亚铁磁性分子场理论.
根据铁磁体的磁化曲线(M-H曲线,M为磁化强度,H为磁场强度),可以得到饱和磁化强度Ms.自发磁化强度的实验值由饱和磁化强度Ms确定. 自发磁化强度Ms与温度T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在较低温度时,自发磁化强度随温度的上升而缓慢下降;在T≈0K时,遵循BlochT 3/2律; 在较高温度时,自发磁化强度急剧下降,高于Curie点TC时,自发磁化消失.
铁磁材料的自发磁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