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简介
在父母、夫及期亲守丧期间不得结婚。此制先入为礼,后入于律。依礼,父母三年之丧,不得为婚。《礼记》所叙孔子答曾子问,后世就据以为居丧不婚之礼。居丧嫁娶有三种情况:①居父母丧。汉律对居丧与人通奸,处以重典,惜今无律文可考。《唐律·户婚律·居父母丧嫁娶条》:“诸居父母丧而嫁娶者,徒三年,妾减三等,各离之。知而共为婚姻者,各减五等,不知者不坐。”《唐律疏议》认为“父母之丧,终身忧戚……若居父母丧及夫之丧,谓在二十七月内,若男娶妻而女出嫁者各徒三年。”宋制:百官须在父母丧后葬而祭,始准为婚,军民则除服祭毕,不禁嫁娶。但女子年满二十岁,不待父母除服可嫁,父祖殉国,子孙家贫无依倚者,自听丧娶。《元典章》如唐律“居父母及夫丧者,而嫁娶者徒三年,各离之。知而共为婚姻者,减三等”。但后来汉制“诸遭父母丧,忘哀拜灵成婚者,杖八十七,离之,有官者罢之,仍没其聘财,妇人不坐”。《明律》“凡居父母及夫丧而身嫁娶者杖一百。”②居夫之丧,妻在三年内不得改嫁。唐、元律规定皆徒三年,但元依判例,“妇人夫亡,冒丧改嫁者,只科杖刑七十七,离异”。《明律》规定杖一百。夫居妻丧娶者,律无明文禁止规定,但服未满亦不得继娶。③居周亲之丧,服内亦禁止嫁娶。《唐律》规定:“若居期亲之丧嫁娶,谓男夫娶妇,女嫁作妻,各杖一百。卑幼减二等。虽是期服,亡者是卑幼,故减二等,合杖八十,妾不坐,谓期服内,男夫娶妾,妇女仆妾嫁人并不坐。”唐律所谓期亲包括祖父母、伯叔母、姑、兄弟丧,并包括妻丧在内。即妻丧服未终者,夫亦不得再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