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简介
唐代具有行政法典性质的官修书。也是唐代法律规范形式之一。典作为一种法律规范的名称,始见于《周礼·天官·冢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这里六典是指六官之典,即关于官制的法规。《唐六典》也是这方面的内容。《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至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编撰的。唐人刘肃所撰《大唐新语》卷九对其制作经过记述颇详。“开元十年,玄宗诏书院撰《六典》以进。时张说为丽正学士,以其事委徐坚。沉吟岁余,谓人曰:‘坚承乏,已曾七度修书,有凭准皆似不难,惟《六典》历年措思,未知所从。’说又令学士毋煚等,检前史职官,以今式分入六司,以今朝六典,像周官之制。然用功艰难,绵历数载。其后张九龄(678~740)委陆善经,李林甫(?~725)委苑咸,至二十六年始奏上。百寮陈贺,迄今行之。”(《大唐新语》卷九《著述第十九》)可见,这部六典由集贤院具体承担编撰,先后经过“十六年,知院四人,参撰官十二人。”(《玉海》卷五十一《唐六典》)按照玄宗手定六条内容,即“理典(因避高宗李治讳,改治典为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和“错综古今,法以周官(《周礼》),作为唐典”(《全唐文》卷七六五顾德章:《东都神主义》引《定开元六典敕》)的原则,于开元二十六年完成编撰和注释工作。
《唐六典》共三十卷,按照唐玄宗的指令要仿照《周礼》六官以定六典。但是,唐代政治体制,设官分职,非“六官”所能包容,所以开元十年玄宗下诏修书以后,从调配人手,规划体例,就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历年未有所适”,进展不快。反映了撰注者煞费了一番苦心。最后采取的办法是:“以今式入六司,像《周礼》六官之制,其沿革并入注。”(《直斋书录解题》卷六引韦述:《集贤记注》)其实这只是以尚书省六部比《周礼》六官,以敷衍圣旨,因为全书共三十卷,并非仅限六部职司。其篇目如下:
第一卷,三师、三公、尚书都省;第二卷,尚书吏部;第三卷,尚书户部;第四卷,尚书礼部;第五卷,尚书兵部;第六卷,尚书刑部;第七卷,尚书工部;第八卷,门下省;第九卷,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院;第十卷,秘书省;第十一卷,殿中省;第十二卷,内官、宫官、内侍省;第十三卷,御史台;第十四卷,太常寺;第十五卷,光禄寺;第十六卷,卫尉、宗正寺;第十七卷,太仆寺;第十八卷,大理、鸿胪寺;第十九卷,司农寺;第二十卷,太府寺;第二十一卷,国子监;第二十二卷,少府、军器监;第二十三卷,将作、都水监;第二十四卷,诸卫;第二十五卷,诸卫府;第二十六卷,太子三师、三少、詹事府、左右春坊、内官;第二十七卷,太子家令,率更、仆寺;第二十八卷,太子左右卫及诸率府;第二十九卷,诸王府、公主邑司;第三十卷,王府、都监、都护、州、县官吏。包括唐代中央政府的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监察、教育、礼宾、农林、土建、水利和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以及机构组织、职官选拔、任用、职权、品级、考课、活动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从上述内容看,它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其中卷六之刑部,卷十三之御史台,卷十八之大理寺,卷三十之三府、督护、州、县各卷,又是我们研究唐代司法制度比较集中的资料。
关于《唐六典》是否施行的问题,从唐代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曾经参加编撰《唐六典》的韦述,在其《集贤记注》中就谈到《六典》成书之后并未行用。(见《玉海》卷五十一引)到唐宪宗(806~820)时,刘肃:《大唐新语·著述》类中则谈到:开元十年,玄宗诏书院编撰《唐六典》,“至开元二十六年始奏上。百寮陈贺,迄今行用。”到宋代,也有两种不同意见,神宗(1068~1085)时曾巩对《唐六典》推崇备至,说它“行之当世,垂及方来。”(《曾南丰全集》卷二七)范祖禹则认为:“《唐六典》虽修成书,然未尝行之一日。”(《范太史集》卷十六)清代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九《史部·唐六典》提要,既赞同韦述等人的意见,说“唐人所论,当无讹误”,认为《唐六典》未曾行用。但又言“公私科律,则未尝事事遵用”,看来似乎曾经行用。事实上《唐六典》制定后,虽然未经朝廷明令颁行,致未发生普遍的法律效力,但其内容皆唐代的典章制度,又是奉敕编纂,因此为能见到此书的人所引用,则是自然之事。唐人白居易在《新乐府·道州民》中说:“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士贡有不贡无。”(《白居易集》卷三)这是当时人引用《六典》之一例。宋人修的《唐会要》卷六六《东都国子监》条:“谨按《六典》云:丞掌判监事……”与现存《唐六典》记载完全一致,说明都是以《唐六典》作为法律依据的。
《唐六典》的版本很多,据文献记载,最早的版本是北宋元丰本,《玉海》卷五十一云:“宋朝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九月,命刘挚等校《六典》,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成,上之。三年,禁中镂版,以摹本赐近臣及馆阁。”南宋时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又重刻《唐六典》是为绍兴本。元丰本早已失传,绍兴本仅有卷三、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四卷存世,收藏于北京图书馆。后来还有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刻成的王鏊(ao)自内廷书库中抄录的正德本。清朝嘉庆(1796~1820)年间扫叶山房校补明本《唐六典》,并刊印之。清末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广雅书局又根据扫叶山房本重新刊刻。可见,宋以后的版本,实际上都是源于南宋绍兴本。
此外,还有日本的近卫本,是18世纪初德川幕府的太政大臣兼摄政近卫家熙在他辞官以后校补,于日本享保九年(公元1724年)刊行,所以也叫享保本。这个本子是以嘉庆本为底本,以两《唐书》、《太平御览》并参以正德本校补的。后来日本法学家广池千九郎又以享保本为底本,加以句读、训点但当时并未刊行,到1972年夏,广池训点的享保本在他生前创办的广池学园书库中被发现,内田智雄博士在此基础上又加以补订,于照和四十八年(公元1973年)由广池学园事业部影印刊行。本书卷首有内田氏的《解题》,对《唐六典》的版本源流谈得很详细,并附表说明。又增添了目次,对翻检此书提供了方便。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仲夫点校本,是目前国内最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