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简介
别称“春台。”官署名,古代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西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在位)时,出现尚书台组织,分设四曹,东汉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分六曹,吏部曹主选举,斋祀事。魏、晋时设祠部曹,掌全国礼仪、祭祀;北魏又称仪曹。北周始置礼部,而不言职事,长官为礼部大夫。隋沿置,属尚书省,掌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及接待宾客等事。隋代确定以礼部统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司,唐沿之。
唐代礼部“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设尚书一人为长官,正三品;侍郎一人为副,正四品下。下设四司:礼部司,别称司礼、春官、掌礼仪;祠部司,别称司禋(yin),掌祭祀、天文、刻漏、忌讳、卜筮,医药等事;膳部司,别称司膳,掌陵庙之牲豆、酒膳;主客司,掌二王及诸蕃朝聘之事。各司分设郎中(大夫)、员外郎为正、副长官,属吏有主事、令史、书令史、亭长、掌固等。唐代除礼部外,还有太常礼院以讨论典礼。唐代还一度改称礼部尚书为司礼太常伯或春官尚书。
宋承唐制,初以礼仪院主管礼仪之事,礼部只设判部事一人,以朝官充任,常科举等。元丰改制,礼仪事悉归礼部,职掌、设官与分司如唐。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置,分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清入关后,设官分司与明同。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罢科举,各省学校隶学务大臣,旋以光禄、太常、鸿胪三寺并入礼部。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废礼部,改设典礼院。太平天国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