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简介
官类名,辽代统治汉族人民的行政机构,与北面官相对而言。辽初太祖(907~926)时,仿唐制设太师、太保、司徒、司空等官,掌契丹国中汉人事。至太宗(耶律德光)(927~947)得燕云十六州,统治中国北部后,汉人日增,原有职官过于简单,因而分设南北两套官僚机构。
《辽史·百官志》记载:“辽国官制,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为县、租赋、军马之事。”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和南面官皆因其办事机构分设在契丹皇帝牙帐之北或南而得名。“辽俗东向而尚左”,皇帝宫帐设在西方,北面官在宫帐左侧,南面官在宫帐右侧。
南面官大体沿唐制,最高机构亦为枢密院与宰相府,其他朝官有三师、三公,中央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等,地方设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及州刺史、县令等。其官职多以汉人充任,亦用契丹人,凡军国枢要皆由北面官掌管。
由于南面官是在契丹族封建化过程中杂采唐、宋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的,所以十分紊乱,职务不等,也不固定,或暂设于一时,或偏设于一地,反映了游牧民族统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