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简介
又称“司农”,官名,主管钱粮谷货、财政经济。古代有大农之官,《史记·三代世表》:“文王之先为后稷……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战国时,赵国有大田、大农之官。秦代置治粟内史,为九卿之一,掌管谷货和国家财政。汉初沿之。景帝后元年(公元前143年)改称大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称大司农,为总管全国财政的重要机构,凡租税、钱谷、粮仓、物价、物资调剂、盐铁、水利和国家财政收支等都归其掌管。大司农下设两丞,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及丞。太仓令掌国家仓库;均输令掌均输,当时各地物价不平衡,贡物运抵京师,往往因路途遥远,费用超过原价,武帝时改为各地折价(包括运费)交国家,由均输令通过郡国均输官,在低价地区购买货物运往高价地区出售,得利归公;平准令负责调剂各地物价;都内令掌国家钱库;籍田令掌国家籍田。此外,郡国管理仓库、农田、水利的官吏也归大司农总领。《后汉书·百官志三》云:“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王莽(公元6年~23年在位)时初名羲和,旋改纳言。东汉复置大司农,省均输等属官,盐铁转归郡县。汉末称大农。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置大司农,员一人,品第三,中二千石,掌诸钱谷金帛货币、郡国计簿和边郡调度。属官有丞、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及太仓、导官等令。蜀、吴均置。晋初因之。魏、晋以后,渐变为以粮食储存为主要职务的官署,其实际职务相当于汉代大司农属官之一的太仓令。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改称司农卿。北齐改称司农寺卿。唐一度改称司稼,掌管仓储,隋唐以后位渐低,职权多为户部取代。金、元置大司农司,掌管农桑、水利、学校、救荒等事。明初沿置,后废,其职掌归属户部。清以大司农为户部尚书之通称,简称大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