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百科

典卖

2022-09-26

英文

简介

旧时对不动产买卖的一种方式,亦称“活卖”。与绝卖不同,绝卖是所有权的转移,不能赎回;而典卖是将不动产出典于人,收取一定典价,在约定期限内,按原价赎回。过期不赎,才视为绝卖。典卖在唐末五代已出现,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物有典卖契券。但典卖作为完整的制度,却形成于宋代。《宋刑统·户婚律》设“典卖指当论竞物业”条。《元典章》卷十九《户部五》“典卖买卖田宅告官推收”条规定:“今后典卖田宅,先行经官给据,然后立契。”《大清律例增修统纂集成·户律·田宅》云:“民间置典产业,如系典契务于契内注明回赎字样;如系买契,亦于契内注明绝卖,永不回赎字样。”又《清会典事例·盛京户部·田宅》规定:“遇有典卖更易,均就近呈报,立案更名。”《明律》卷五和《清律》卷五《户律·田宅门》“典卖田宅”条均规定:不税契者,不过割者,重复典卖者,典主于限期届满托故不赎者,均应依法治罪。当时,劳动人民对典出物业,绝大多数无力赎回,加以地主豪强倚势拖延时日,从而丧失对不动产的所有权。《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九《户婚门》“典主迁延入务”案例载:地主豪强,“图谋小民田业,设田揩虑”,“迁延月日,百端推托。或谓寻择契书未得,或谓家长外出未归。及至民户有词,则又计嘱案司,申展文引,逐限推托,更不出官,展转数月,已入务限矣(已到赎典截止期限),遂使典田之家,终无赎回之日。”可见,所谓典卖,实际上是以法律形式保障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掠夺。

拓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