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
简介
亦称“虑囚。”中国封建君主或官吏对狱情进行审察监督的制度。最初,录囚的任务和目的是纠正错案,平反冤狱,疏决淹囚,督察狱政,南北朝以后,宽省减刑也逐渐成为录囚的重要内容。录囚,亦称虑囚。《汉书·隽不疑传》颜师古(581~645)注:录囚即“省录之,知情状有冤滞与不也。今云虑囚。”《周礼·朝士》郑注:“虑谓谋也。谓当图谋缓刑、贬减。”《说文》:“虑,谋思也。”《唐六典》李林甫注:“虑,谓检阅之也。”《集韵》九御良据纽下:“录,宽省也。”据清沈家本考证,“虑、录通用”,“虑本训谋思,然兼有详审之义,故《汉书》录囚亦即虑囚也”(《寄簃文存·释虑囚》)。录囚萌芽于我国奴隶社会。《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但有“录囚”之称谓并形成录囚制度则始于西汉。“京兆尹隽不疑,每行县录囚徒,不疑多有所平反”。又“县邑囚徒皆阅录视,参者辞状,实其情伪,有侵冤者即时评理”(《汉官解诂》引《续汉志补注》)。西汉的录囚制度反映了当时“德主刑辅”、“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和狱政思想,为以后各朝所仿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
录囚方式有3种:①帝、后录囚。始于东汉明帝(公元58年~75年在位)。《后汉书·寒郎传》载:明帝曾经“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古今图书集成·牢狱部汇考一》:后汉“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五月丙寅,皇太后幸洛阳寺及若卢狱录囚徒。”晋代,武帝(265~290)在位时,亦曾多次亲至听讼观,录廷尉、洛阳二狱罪囚,并“亲平决”(《晋书·武帝纪》)。唐太宗(627~649年在位)时,“每视朝,录禁囚二百人,帝亲自案问”(《册府元龟》卷五十八)。《宋史·刑法志》也有“帝每亲录囚徒,专事钦恤”的记载。②朝廷及地方长官录囚或遣使录囚。《后汉书·百官志》载,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规定州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汉书》卷八十六《何武传》:“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遣使录囚,据《后汉书·应奉传》载,应奉为郡决曹吏,行部四十二县,录囚徒数百人。回来之后,“郡守备问之,奉口说系囚姓名,坐状轻重,无所遗脱。”《后汉书·顺帝纪》:“二年三日,早,遣使者录囚徒。”南北朝时期,梁曾实行地方行政长官与御史、廷尉、太尉共同录囚的制度。唐代“刑部岁以正月遣使巡覆,所至,阅狱囚杻校、粮饷、治不如法者”(《新唐书·刑法志》)。③审判官吏和典狱官录囚。唐朝,虑囚为大理卿之常职,“若禁囚有推决未尽,留系未决者,五日一虑”(《唐六典》)。宋代,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曾诏曰:“令长吏督狱掾,五日一检视,洒扫狱户,洗涤杻械”(《宋史·刑法志》)。后成为定制。明、清两代的录囚制度在方式上与其以前各代不同。明朝除皇帝亲自面讯大狱案犯、委诸三法司录囚之外,还有诏命皇太子,派遣亲信大臣、御史以及巡抚审录地方狱囚的制度,同时还创立和发展了一套较完整的会官审录制度,即秋审、朝审、热审、大审、寒审制度等。清代,会官审录囚犯制度更趋繁复和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