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
简介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的医学文献,故称之为 经典著作。成书于战国时代,是一部很多医学家著作 的汇编。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 历代医家又陆续有增益和补充。所以此书并非出自一 时一人之手,而是古代医家长期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经 验总结,是一部经过多次修订而成的医学巨著,书名 冠以“黄帝”,仅是伪托之辞。《黄帝内经》包括《素 问》与《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现在通 行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分别为唐 代王冰次注、宋代林亿等校正和宋代史崧整理而保存 下来,流传至今。《黄帝内经》 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 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不仅反映了中 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而且奠定了祖国医药学的发 展基础,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流派,从其 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主要是从《黄帝内经》的理 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后世称此书为“医家之 宗。”
《黄帝内经》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分别从阴阳 五行、脏腑、经络、刺法、病因、病机、诊治、治 则、摄生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确立了一套 较完整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是古 人在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过程中,通过长期观察, 结合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并受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 自发的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因此, 书中运用了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观点并以人 体内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观念,来阐述人体 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规律以及诊断、治疗、用药等 法则,把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在 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黄帝内经》在理论上,根据当时对人体生理、 病理活动规律的认识:①确立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 四时气候变化,内与六腑、五官、筋骨、肌肉等相联 系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四时五脏阴阳”的脏象学 说;②以正邪相搏的观点,阐述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强调了正气在发病和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③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认识下,提出了六淫、 七情、饮食劳伤等病因学说,创立了邪生于阳和邪生 于阴的病因分类法,成为外感、内伤疾病分类法的导 源;④以脏象、经络学说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病因性 质,致病特点、提出了脏腑、经络病的分证方法。这 种脏腑、经络的分证法,为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奠 定了初步基础。上述这些理论内容,成为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人们的认识水 平,不可避免地渗入一些形而上学的内容,特别是儒 家、道家的思想影响。在提倡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 合的今日,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不要无选择 地兼收并蓄,也不能轻率地否定和抛弃,要用科学的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拓展资料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八十一难经》 《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 《黄帝内经太素研究》 《luosi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