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nst Mach
简介
1838~1916
奥地利物理学家、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马赫主义的创始人。1860年在维也纳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维也纳、格拉茨、布拉格等大学任物理学教授、数学教授、科学哲学教授、哲学教授和校长。1901~1913年期间当选为奥地利贵族院议员。
在哲学上马赫是唯心主义者。他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认为没有主体(意识、感觉)就没有客体(世界),物体只是 “感觉的复合”。由马赫提出的“要素”说认为: 物体不过是颜色、声音、温度、压力、空间和时间等感觉要素的复合,世界仅仅是由感觉构成的。马赫自认为他所创立的标榜为中立的“要素一元论”哲学区别于笛卡尔的二元论、莱布尼茨的多元论和形而上学,从而也就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其实,马赫的 “要素说”不外是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论的翻版。马赫还否认时间、空间和物质及其运动的客观实在性。认为运动、时间、空间都仅仅是一种没有客观基础的主观的东西,运动不是物质的运动,只是感觉和表象的运动,而时间和空间只是一系列的感觉协调体系。马赫哲学曾被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用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剖析了马赫主义哲学的思想渊源,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阶级作用。
在科学上马赫有一定的贡献。他研究了力学史、热学史、光学史以及能量守恒学说发展史,其《发展中的力学》等著作是研究科学史的重要文献。他在对科学史的分析中探求科学认识论问题,强调某科学论述在经验上要可以证实,并以此主张审查物理学、反对形而上学,这对后来的实证主义具有一定的影响。马赫提倡“思维经济”原理,主张选择“最简单、最经济、最方便的方法”去取得科学成果。马赫在力学、声学、光学等领域有一定成就,他发明了用以测量气流的马赫数(这为一个比例,即用声速去除流速)。马赫对牛顿的绝对时空概念进行过批判,这对物理学的发展,尤其对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马赫的科学观是错误的,它奠立在唯心主义“要素”说基础之上。在感觉论的影响下,他对原子物理学持敌对的态度,否认原子的实在性,反对分子运动理论,否认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他还把物理学中的概念只作为“作业假说”,认为只有符号的意义。
马赫主要的著作有《感觉的分析》、《能量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光学与声学研究》、《发展中的力学》、《热力学原理》、《认识和谬误》、《物理学光学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