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dor Lipps
简介
1851~1914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移情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慕尼黑大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其主要美学著作有《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1897)、《美学》(1909)、《论移情作用》(1903)、《再论移情作用》(1905)等。
立普斯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美学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多半是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材料进行论证的。里普斯三个方面界定了审美移情的特征:①审美对象不是与审美主体对立的(对象纯粹的存在或实体),而是体现着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能动作用的、自我对象化了的形象;②审美主体也不是与审美对象对立的主体(即“实用的自我”),而是在对象里生活着的自我(即“观照的自我”);③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紧密地联系着,从而具有主体生活在对象里,对象从主体得到“生命灌注”的那种统一关系。所谓移情作用,就是主体与对象二者相关联的方面一次达成的特殊效果。
里普斯认为,审美对象本身并不是引起美感的客体,它只不过是人的想象的材料而已;只有人的想象才使对象具有审美意义,审美对象实际上就是直接呈现于观照者的感性意象。因此,移情作用的基础是物我同一,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同一。所谓审美享受,也不是对于对象的享用,而是一种自我享受,是欣赏者把自已的感情、人格、生命、意志移入对象中去,再观照这个对象而得的一种喜悦,“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他还把移情作用区分为四种类型:①一般的感觉移情;②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③气氛移情;④生物感性表现的移情。
里普斯的移情说,是对费肖尔父子移情理论的论证和阐释,在西方美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