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古代实行的免除或减轻罪犯刑罚的一种刑法制度。自周至清,法律均有具体规定。据《周礼·秋官·司刺》记载,周代有“三赦”、“三宥”: 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蠢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春秋战国时期仅在各诸侯国范围内赦宥罪人,“大赦天下”始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汉代以后,赦宥频繁,逐渐形成定制。凡遇国家大事,如皇帝即位、祭祀天地,改年号、立太子、颁新律、平叛乱,甚至遇灾异、获珍兽等,都要颁布赦令。赦宥的类型颇多,按赦免的对象和效力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①大赦,即效力及于全国的赦宥。对于一定期限内的犯罪,不问已否发觉、已否结正,一律赦免。经赦免的犯罪,不许他人再向官府控告,否则以所告罪名惩罚原告。赦前犯罪已经执行的,不认为有前科。对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如十恶、贪赃、强盗等,通常不予赦免。②曲赦,即因皇帝巡幸或某地发生灾害而对某一地区的罪犯实行的赦宥。曲赦之名最早见于《晋书·武帝纪》:西晋泰始五年“曲赦交趾、九真、日南五岁刑”。宋代 “凡曲赦,惟一路或一州,或别京,或畿内。”(《宋史·刑法志》)③郊赦,即皇帝到南北郊祭祀天地后颁行的大赦。较早的记载见于《汉书·文帝纪》: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上幸雍,郊见五帝,赦天下。”晋以后至宋,一般在祭天时行赦,但未成定制。至宋代,皇帝每“三岁遇郊则赦。”(《宋史·刑法志》)④特赦,即由皇帝恩准减免一部分罪犯的刑罚,又称“德音”,唐、宋时盛行。《宋史·刑法志》:“凡德音,则死及流罪降等,余罪释之,间亦释流罪。”⑤恩常赦,指恩赦和常赦。恩赦是遇到非常庆典颁行的赦宥,一般范围较宽,除谋反大逆、谋杀故杀、十恶等真犯死罪及军务犯罪、隐匿逃人、侵贪入已不赦外,其余一概赦免。常赦指按常例进行的赦免,一般限制较严,凡刑律中标明“常赦所不原”者,除非诏旨有特别规定,均不在赦免之列,仍依常律科刑。此外还有别赦等。实行赦宥,要颁布赦书,写明赦宥的原因、期限及赦宥的范围等内容。唐、宋时,赦书须在举行赦典的公开仪式上宣读,然后由宰相交刑部颁发到各地方,予以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