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百科

艺术起源

2022-10-20

简介

即艺术的发生学,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艺术如何发生的问题进行历史考察和理论阐释,有助于揭示艺术的性质、意义、功能,以及艺术同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艺术起源问题同人类起源问题是密切关联着的,人们也往往把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认为,人与天地配合,孕育灵性,这就是天、地、人“三才”;产生了人之后,才有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他说,人“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也说:“歌咏所生,宜自生民始也。”在西方,艺术起源和人类起源问题是在19世纪末进化论取得胜利后而被广泛探讨的。德国人类学家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芬兰美学家希尔恩的《艺术的起源——一个心理学和社会的探索》,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等专门探讨艺术起源问题的名著,大都在这段时间问世。

自本世纪初以来,探讨艺术起源大体上有这样三条途径:一是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对艺术遗迹进行分析研究。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条途径,因为只有考古学方面的确凿材料才能比较实在地回答何时何地开始有艺术,并据以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艺术起源的原因、条件。事实上,人类史前的工具、雕刻品、原始建筑、洞穴壁画等,已经成为研究艺术起源问题的主要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二是从现代残存的落后边远地区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研究。威廉·奈德在《美的哲学》中说:“诗的起源问题正如音乐和舞蹈的起源一样,早已消失在人类自身发展过程的迷雾中了。因此我们只能去研究我们时代野蛮人的生活现象并以此来推论处在史前时代那些种族的状况,这可能还是一种安全的立场。”格罗塞和普列汉诺夫等学者在研究艺术起源问题时,都大量引用现代原始部族的艺术资料进行类比说明。但是必须看到,现代的原始部族虽然同史前人类的生活、心理有某些部分的相仿,但两者绝不能等同,因此,用现代原始部族艺术的发生类比史前艺术的发生,其可靠性和可信性是十分有限的。三是通过对儿童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来推测史前艺术的起源,因为史前人类是人类的童年,他们与现代儿童有相仿之处。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指出,“与我们社会的儿童和成年人的思维比较,‘野蛮人’的智力更象儿童的智力”。然而,必须看到这种途径的局限性。马克斯·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指出:“因为今天的儿童生活在和那些早期的人类完全不同的条件之下(甚至和现在还存在的原始人也很不相同)。所以,以为儿童艺术的发展会重演人类艺术的发展,这种设想是错误的。事实上现代儿童那种信手涂鸦和原始人的岩画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的歌唱也和原始音乐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外历史上,人们曾经提出了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各种理论,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以下几种。

游戏说。首倡者是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席勒。在18世纪末发表的《美育书简》中,席勒认为艺术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志:“野蛮人以什么现象来宣布他达到的人性呢?不论我们深入多远,这种现象在摆脱了动物状态的奴役作用的一切民族中间总是一样的: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他说,游戏时过剩的精力流露出来。这种过剩精力表现在人身上,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就融合为自由的游戏冲动、也即审美冲动。艺术即导源于此。后来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在1873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中进一步明确和发挥了席勒的观点,认为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美感起源于游戏冲动。后人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方面有许多学者信奉游戏说,如格罗斯、阿伦和萨利等;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评游戏说,如居约和普列汉诺夫(后来又有改变)等。

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他认为野蛮人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人格化的神灵作用,并让这种幻象充塞自己周围的时空,这样就产生了“交感巫术”和“摹仿巫术”。后来,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进一步阐发了艺术起源于原始人交感巫术的思想,认为原始艺术就是巫术的一种;萨洛蒙·赖纳许和吉德逊等人用这种理论解释旧石器时代的岩画,说这些岩画乃出于巫术的动机。但是,也有人对巫术说提出了批评,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根据自己在新几内亚对原始部族的调查,认为那些由饱餐后的满足或性欲冲动而产生的原始歌舞,与巫术无关。

摹仿说。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曾有过艺术起源于摹仿自然的思想,而把它作为较系统的理论提出来的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他说:“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我国古代也有艺术起源于摹仿自然的说法,如《吕氏春秋·古乐》认为,原始歌舞是“听凤凰之鸣”、“效八风之音”而产生的,阮籍《乐论》中也说原始乐歌乃“体万物之生”。但是,近年来摹仿说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怀疑,显然,那些出于性欲冲动而发生的歌舞很难用摹仿说来解释。

表现说。雪莱在《为诗辨护》中认为诗歌“可以理解作‘想象的表现’,自有人类便有诗”。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说,“原始部族中无论那一种低级的艺术形式——舞蹈,哑剧甚至装饰——也都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感情传达的需要。鲍德温在《社会的和伦理的解释》中提出,艺术起源于“自我展现的冲动”。我国古代的《毛诗序》也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但是,仅仅局限于表现说,很难完全说清楚再现性的艺术、造型艺术的起源问题。

神示说。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诗歌的产生是神灵凭附的结果。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艺术起源于心灵,心灵源于上帝。中国古代传说中,也有所谓夏启乘龙上天偷了天乐《九辨》和《九歌》传到人间的故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神示说的荒谬。

劳动说。这是19世纪末以来在许多民族学家和艺术史家中十分流行的一种理论。德国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说:“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希尔恩《艺术的起源》中也有专章论述艺术和劳动的关系。梅森认为最原始的诗歌是劳动诗歌。马克斯·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也认为最早的歌是劳动的歌,它使劳动变得轻松而且便于能量的贮藏。柯斯文在《原始文化史纲》中也说,各种原始艺术所有观念形态之共同的根源是劳动,是人们的劳动实践。普列汉诺夫更是劳动说的坚决主张者,他举了大量的史实例证说明“劳动先于艺术”。劳动说无疑有其基本的合理因素,但以往人们过分注意劳动与艺术发生的直接联系,有些简单化。

以上各种说法,虽然大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未能对艺术起源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事实上,艺术上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精神现象,各门艺术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们的产生很难有一个刻板的、简单的公式,也很难导源于某一种单一的因素。当然,各种艺术又有一种比较稳定的共同的基本因素,这就是审美。抓住审美的产生与艺术的产生密不可分这一环节,可以大体上找出艺术起源的一般原因和条件。

从逻辑上说,审美的发生是艺术起源的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而审美的发生又几乎是同人类的发生同步。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是具有自由自觉的意识的存在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列举了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全面的生产同动物的不自由的本能的片面的生产之间的一系列区别,得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结论。就是说,当人类祖先从动物界脱离出来,开始意识到对象世界,把自己与对象(包括自己的生活活动)区别开来时,他就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尽管是十分有限的),同时也就是对自己的“人”的本质进行着确证和肯定,这之中就包含着审美因素,也包含着艺术的萌芽。在人类掌握世界的最初活动中,审美的、科学的、宗教的、道德的因素是混沌一体的。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对世界的掌握也逐渐深入、精细,各种掌握方式,例如审美方式同其他方式,也逐渐分离开来、独立出来。只有审美独立出来之后,当人们专门从事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时,纯粹的艺术活动便产生了。由于使用不同的媒介和手段创造审美价值,便有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划分。相对于现代意义上的纯粹艺术来说,史前艺术可以称为“准艺术”。从人类的产生到审美的产生到准艺术的产生到纯粹艺术的产生,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上面是我们对艺术起源的理论假说,而这种理论假说是初步得到了人类史、审美史和艺术史的资料证明的。据考古学提供的资料,大约在250~300万年前,人类祖先开始制造第一批工具——石器。这些极其粗陋的工具,哪怕是一块简单的石片,已经同纯自然物有着质的区别:它是人的一种创造,其中熔铸着人的自觉的意识,蕴含着人的最初的感觉、思维、情感、想象和主观意图。这些体现着人对自己的本质进行确证和肯定,显示人已获得初步自由的粗陋石器,就包含着审美因素和艺术萌芽,只是同其他因素混沌一体而已。从那时起经过200多万年的劳动实践,人类制造工具越来越精细,而且越来越讲究形制,器形的尖、薄、光滑以及三角形、圆形、球形、锥形等样式,不仅为人们所熟悉,而且比较稳定地储存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最早的形式观念。这是审美因素和艺术萌芽逐步发展的标志,并预示着审美因素要分离出来的趋向。距今大约10万年,山顶洞人已有类似今天装饰品的东西,如钻孔的小砾石,钻孔的石珠。它们是用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而成,很周正。它们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好象用赤铁矿染过。从这里透露出审美因素将分离出来的信息。距今3万至1万年左右的洞穴岩画,如西班牙的阿尔特米拉洞、品达尔洞,法国的拉斯科克斯洞、三兄弟洞,印度的高曼谷洞、辛甘普尔洞,非洲北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的岩画等等,审美因素更为突出。但总的说,这时审美因素仍未独立,这些作品只能称为准艺术品。距今7000~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开始通过彩陶纹饰和诗、乐、歌舞对自己进行审美观照。最好的例子是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两臂舞蹈动作较大,下腹体侧,似有饰物。陶盆本是用具,上面绘制舞蹈图案,显然不是为了加强其使用价值,而是对人自身的观赏,这就是具有某种独立意义的审美活动。西安半坡人所制作的人面含鱼陶盆,亦类似。这可以看作是从准艺术向艺术迈进的关键一步。自此以后,那些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工艺美术品、歌舞、音乐、诗文便渐渐产生并发展。如陕西华县出土的鹰鼎,山东大汶口出土的猪鬶、狗鬶,宝鸡北首岭出土的船形壶,大地湾出土的女性人头彩陶瓶、鸟头形带把陶壶,柳湾出土的带有人体浮雕的陶瓶等等,可以看作当时的工艺美术品。载于《吴越春秋》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可以看作是一首完整的诗歌。这就是艺术起源的大体过程。

拓展资料

美术起源  艺术起源论  文艺起源  原始艺术起源  文学起源论  艺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