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百科

纱帽

2022-01-01

简介

①用纱制成的帽子。始于魏晋、北齐时天子所用,隋唐时民间亦可使用,宋时文人居士、官员士庶都有服,一般用于夏季。宋以后渐与幞头相混为一,明时定为文武官员常礼帽。致仕及侍亲辞闲官、状元及诸进士、内外官亲属、内使监等都戴纱帽。其式样品类繁多,然以乌纱所制最为常见。因明时纱帽为官帽,故亦以纱帽代指官职。《北齐书·平秦王归彦传》:“齐制,宫内唯天子纱帽,臣下皆戎帽,特赐归彦纱帽以宠之。”《隋书·礼仪志四》:“有司请备法驾,高祖不许,改服纱帽、黄袍,入幸临光殿。”唐张籍《答元八遗纱帽》诗:“黑纱方帽君边得,称对山前坐竹床。唯恐被人偷剪样,不曾闲戴出书堂。”白居易《夏日作》诗:“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旧唐书·舆服志》:“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宋朱敦儒《鹧鸪天》词:“竹粉吹香杏子丹,试新纱帽纻衣宽。”《明史·舆服志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三:“今之纱帽,即唐之软巾。”《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四回:“你一个男子人,如今又戴上纱帽在做官哩,一点事儿铺排不开,我可怎么放心。”《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等我戴了纱帽,给细姑娘看看,也好叫他怕我三分!”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纱帽前低后高,两傍各插一翅,通体皆圆,其内施网巾以束发,则无分贵贱,公私之服皆然。”②戏曲盔头名称。硬质类。源于明代乌纱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黑色。以平绒或鸡皮绉为面料。朴素庄重为其特点,帽上无饰物,仅个别丑扮人物的前扇缀白色的“品”。纱帽专用于巡抚、知府及以下的中下级文官。纱帽分忠纱、尖纱、圆纱等三种,区别在于帽翅,在帽翅上寄寓善恶褒贬。帽翅为长方形者,因造型平直端正,引伸出“忠心秉正、为官清廉”之意,故称为“忠纱”,专用于老生或小生行当所饰的正面人物。如《清官册》之寇准,《群英会》之鲁肃,《海瑞罢官》之海瑞等。另一种纱帽,帽翅分菱形和桃形,因造型有尖角,统称为“尖纱”,并借“尖”“奸”同音,引申出“奸臣、贪官”之意,多用于反面人物。净行所扮之文职奸臣,戴菱形“尖纱”,丑行所扮之奸臣,戴桃形“尖纱”。

纱帽(明人《刘伯渊画像》)

拓展资料

纱帽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