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百科

米丘林

2022-10-17

Ив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Мичурин

简介

1855~1935

苏联植物育种学家、农学家,米丘林学说的奠基人。1855年10月27日生于梁赞省(今梁赞州)多尔哥耶村一个小贵族家庭,自幼热爱园艺。父死后因负债而破产,当过事务员、店员和电气工匠等。1869年毕业于普龙斯克学院。1872年在科兹洛夫车站任站务员,并从事果树改良栽培研究。1875年在科兹洛夫城自己租地种植果树进行研究。1884年进行杂交育种试验。1905年通过杂交育种成功地培育出许多优良果树品种。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农业人民委员会接管他的苗圃,委任他为苗圃经理,资助他扩大苗圃的种植和研究。1923年苏联人民委员会决定他的苗圃为国家科学研究机构,拨出巨款,并为他派去数百名助手。1928年改为“米丘林中央果树、 果树作物选种遗传学研究站”,成为研究果树园艺科学中心。1934年苏联政府授予他科学技术劳动英雄称号。1935年他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士。获生物学博士学位。1935年6月7日病逝于米丘林斯克。主要著作有《工作原理与方法》、《六十年工作总结》等。已编为《米丘林全集》,于1948年出版。

米丘林经过六十年的连续研究,育成了300多个果树和浆果植物新品种。他从有机体与其生活条件相统一的原理出发,提出关于动摇遗传性、定向培育、远缘杂交、无性杂交和气候驯化等改变植物遗传性的原则和方法,发展成为米丘林学说,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

米丘林学说继承并发展了拉马克、达尔文等生物学家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人工杂交的理论和方法;第二,有机体定向培育的理论和方法;第三,人工选择的理论和方法。米丘林学说的基本思想,是认为生物体与其生活条件是统一的,生物体的遗传性是其祖先所同化的全部生活条件的总和。如果生活条件能满足其遗传性的要求时,遗传性保持不变;如果被迫同化非其遗传性所要求的生活条件时,则导致遗传性发生变异,由此获得的性状与其生活条件相适应,并在相应的生活条件中遗传下去。从而主张生活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具有定向性,获得性状能够遗传。这个学说中关于无性杂交、辅导法和媒介法、杂交亲本组的选择、春化法、改造秋播作物为春播作物、改造春播作物为秋播作物、气候驯化法、阶段发育理论等,对提高农业生产和获得植物新品种具有实际意义。但是,米丘林关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具有定向性,获得性状能够遗传的理论,缺乏足够的科学事实根据,带有一定思辨的性质,曾被李森科强硬推行,压制和排斥不同的学术观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苏联、东欧和我国盛行一时,对生物学研究造成不良影响。

拓展资料

产业林  城市林  国有林  林河  林徽因  他林洛尔  土林  中国林蛙  中林杨-46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