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李泽厚思想的核心论旨。它从阐释马克思的“自然人化”思想出发,揭示了主体实践的历史的具体途径与“自然向人生成”的感性成果。“要研究理性的东西是怎样表现在感性中;社会的东西怎样表现在个体中;历史的东西怎么表现在心理中,后来我造了‘积淀’这个词。‘积淀’的意思,就是指把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沉淀为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它是通过自然的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第386~387页)
“积淀”思想的提出和阐释,提供了一把打开自然人化之谜的钥匙,是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的理论秘密之所在。这一思想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等著作中已多有论列,在《美学的对象与范围》(1980)和《美感谈》(1984)两文中,则作了突出强调和集中阐释。
“积淀”作为“自然人化”的发展关键,在于它以美的自由形式和审美的自由感受最完满、最理想地体现了自然的人化。在主体(内在)自然的人化中,积淀的表现或成果是审美心理结构,在客体(外在)自然的人化中,积淀的表现或成果是美的对象。正是主体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的积淀——审美完成,根本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使人成为人。在具体阐释积淀问题时,李泽厚把积淀分为三个部分。
①原始积淀
原始积淀包含着美的起源的秘密。正是在原始人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对象合规律的自然形式,经由人的掌握而成为合目的的美的形式。无数次的实践过程,则把原始人对这种形式的感受积淀为心理结构。这样一种审美心理结构和它对应的美的形式结构具有一种格式塔心理学所谓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关系,“同构”的感应便为审美活动。可见,美的诞生(对象自然形式成为美的形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形式,全是积淀的产物。
②艺术积淀
艺术积淀包含着艺术起源和艺术发展规律问题。关于艺术起源,李泽厚认为艺术不是源于审美需要,它最初产生于原始社会独一无二的上层建筑——巫术,直接表现着和服务于原始人的社会物质实践的功利需要。巫术现在看来是迷信,而对原始人则是关系生存的重要活动,最早的音乐、舞蹈、诗歌都是从巫术中产生,它们作为巫术的“艺术的成份”,发挥着动员群众,保持和传播生产、生活经验的作用。
巫术可以说是审美到艺术的中介。“原始积淀”中萌生的原始美感经由巫术活动又积淀为艺术形式,升华为艺术活动。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艺术日益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后,审美和艺术就常常融合为一,艺术成了审美活动的高级形态。
③生活积淀
生活积淀包含着时代生活、社会氛围与艺术创作、审美活动的关系等许多问题。“社会氛围”是李泽厚五十年代开始使用的一个术语。他用它来代替普列汉诺夫所说的社会心理。“我认为社会心理一般来说比较抽象,是比较静止的、平面的,比较持久的,而社会氛围则非常具体,它可以是突发性的,范围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它是动态的、立体的,与社会的物质现实(具体事件)直接联系。例如周总理逝世后群众的悲痛所造成的社会氛围,天安门事件时期的社会氛围,就远比社会心理要具体、清晰和‘物质化’”。(《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第402页)
李泽厚认为艺术创作重要的是要善于感受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能集中表现社会的潮流、时代的气息、生活的本质,它和人们的命运、需要、期待交织在一起,其中包含有炽烈的情感,有冷静的思考,有实际的行动……善于感受和捕捉这些东西,对艺术创作是很重要的,而这也正是一种积淀。你把社会氛围化入作品中,能使作品获得一种特定的审美情调,生活积淀在艺术中了。”(同上,第402~403页)
积淀三个部分的关系就美感来说,原始积淀是基础,艺术积淀是形式,生活积淀是艺术。
此外,李泽厚还谈到积淀与无意识问题。
就美学来说,无意识和艺术创作中的非自觉性有关。这也曾是一个多年来无人敢于问津的禁忌。李泽厚肯定了无意识的存在和作用,认为它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并具体指出了如下四种无意识的表现:①本能欲望的无意识;②梦幻中的无意识;③因经验熟练而形成的无意识;④集体无意识。
李泽厚认为这些无意识的表现都和深层心理中的感性积淀有关,并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能够把积淀在感性底层的无意识因素——不可言说的冲动、愿望、情绪、意念等召唤出来,纳入审美形式中,从而既宣泄又节制了无意识,塑造了人的情感和心灵。积淀和无意识的联系,说明了人的感性积淀作为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其内容、层次、范围的复杂、深入、广泛。
“积淀”说是李泽厚思想的秘密所在。这一秘密包含着李泽厚哲学的性质、方法、构架、目的、特色。这一秘密的展示,指出了内外自然的人化——“自然向人生成”的具体途径和最高表现。它告诉我们,马克思所预言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人类最高的社会理想是一种审美完成,审美完成才是人的完成。因此,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最高级的峰巅。